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山西省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欢迎您来到山西省金融服务平台!更多金融产品请关注“全国信易贷平台”
政策指引
 
重大自然灾害明显加剧 巨灾保险缺口如何填补?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4/7/17 点击:151 分享按钮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全球极端天气事件的多发、频发态势一次次刷新人们对于自然灾害的原有认知。今年入夏以来,我国出现南涝北旱复杂灾情,保险业再次直面灾害处置“大考”。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截至7月11日12时,保险业对南方洪涝灾害已赔付和预赔付金额超11亿元,各项理赔服务等后续工作稳妥有序推进。

“面临气候变化背景下重大自然灾害明显加剧的新趋势和人民保障需求不断提升的需求,加快健全巨灾保险保障体系已成为保险业十分紧迫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在中国再保和中国保险学会联合举办的“推动国家巨灾保险保障体系建设”调研会上,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庄乾志如是指出。

业内专家认为,应不断完善巨灾保险制度,建立多层次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全国各地要因地制宜开展巨灾试点工作,丰富巨灾保险产品供给,提升风险减量服务水平,同时加强科技赋能风险巨灾管理。

挑战:灾害复杂多发巨灾保险赔付增多

“我国自然灾害具有复杂、多发和集中的特点,70%以上的城市和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中再产险创新业务部总经理周俊华介绍说,据统计,过去十几年间,每一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在3600亿元左右,其中洪涝灾害带来的损失超过50%,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GDP的比重约为0.5%。而随着气候变化和社会财富的累积,未来的损失会越来越大。

作为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巨灾保险通过向保险公司支付保险费,将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则根据大数原理利用损失分摊的原则通过跨行业、跨地区的投保人降低风险并获得收益,也可以利用再保险的分保方式进一步分摊风险。

我国巨灾保险可分为政策性巨灾保险和涵盖巨灾责任的商业性保险两类。周俊华表示,政策性保险已取得积极发展成效。在国家层面,2015年,中国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共同体的成立是我国巨灾保险制度建设的标志性一步,截至2023年底,地震共同体累计为全国超过2100多万户(次)提供保障,累计保额超7855亿元。今年,地震共同体升级为巨灾共同体,不仅巨灾保险责任扩展增加了台风、洪水、暴雨、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且保险保额同步提高,商业保险也可作为补充,满足各地区差异化风险保障需求。在地方层面,2014年以来,各地政府相继开展符合当地风险保障实际的巨灾保险模式探索。截至2023年,全国19个省市陆续建立地方性巨灾保障制度,估算保费规模已达到10亿元,从2014到2023年年均复合增速超过40%。

与此同时,商业性巨灾保险发展速度也很快,财产险和工程险涵盖地震、台风/洪水风险暴露不断上升,2022年底地震风险保额达80万亿元,2014年以来的复合增长率为19.2%;台风/洪水风险保额达近140万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0.6%。

面对重大极端灾害事件,巨灾保险赔付成为重要的市场补偿方式。回顾历年巨灾事件保险赔付数据,2013年至2020年,10亿元以上巨灾保险损失事故共6起,占巨灾事故总损失金额的50%。2021年,河南郑州的暴雨巨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142.69亿元,保险赔付近120亿元,占比10.5%。可以看到,相较2008年的汶川地震0.2%的占比,保险赔付能力有了大幅提升。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极端自然灾害的增多,再保险机制在巨灾应对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风险分担作用。据周俊华介绍,从“十三五”期间的20场重大巨灾事件来看,行业巨灾损失越大,再保险的分摊比例越高。例如,再保摊回赔款比例最高的灾害事件为台风“莫兰蒂”,摊回比例高达80%以上。

攻坚:风险难以量化巨灾模型精准突破

与传统的保险风险不同,巨灾风险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是风险难以量化。中再巨灾风险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再巨灾管理公司”)负责人方京分析指出,巨灾风险具有“低频高损”特性,依赖传统精算方法难以准确评估其尾部风险。同时,不断变化的风险标的也限制了历史损失经验的参考价值。巨灾风险难量化、难定价,缺乏自监管机制,历史上曾导致多家保险公司集中破产。

“基于以上几点,巨灾模型犹如巨灾风险管理的‘芯片’,是一种用于评估灾害潜在损失风险的量化工具,利用先进的数学、物理模型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对承灾体可能遭受到的灾害进行概率分析和模拟分析。”方京说。

我国巨灾风险相关的保险业务的产品设计、费率厘定、风险管理都需要使用巨灾模型进行计算,模型的准确性对于巨灾风险的量化分析十分关键。

“巨灾模型的好处是可以客观标准化、量化风险,实现科学定价。通过模型计算,可以帮助政府及保险公司科学设计保险方案。巨灾保险产品开发方面,巨灾模型可以基于客户需求,合理确定投保范围及保障程度。在风险减量管理方案服务设计上,巨灾模型可以融入到整个社会的自然灾害风险治理体系中,‘政保联动’实现防灾减灾。”方京解释称。

据记者了解,目前中再巨灾管理公司主要完成了三大巨灾模型的研发,分别为中国地震模型、中国台风模型和中国洪涝模型。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可商业应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3.5版本地震模型已在30余家保险公司、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应用。另外,中国洪涝巨灾模型2.0商业版本计划在今年正式发布。

在巨灾模型开发基础之上,中再巨灾管理公司还针对风险减量管理需求建立了风险管理平台。例如,地震快速估损平台可以帮助政府应急部门和保险公司进行快速的震后估损,为应急救援和保险理赔提供支持。

应对:丰富保险层次科技赋能风险管理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党委书记、局长李云泽在2024陆家嘴论坛上表示,从全球平均水平看,重大灾害事故的损失中,40%左右由保险业承担,而我国这一比例仅为10%左右。

巨灾保险发展需要循序渐进,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巨灾保险在制度建设、保险保障水平以及科技赋能等方面有待持续完善。

“全国各省及地市的经济水平和风险状况存在较大差异,有的以地震为主,有的以台风为主,建议因地制宜开展巨灾试点工作。”周俊华说,巨灾保险有些年份不出险,有些年份损失比较重大,如何在中长期范围内使它变得可保和可持续,同时充分考虑巨灾保险的波动性,需要进行科学的研究和设计。巨灾保险产品目前还比较单一,缺少综合性保障,在防灾防损方面保险业还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周俊华建议,不断完善巨灾保险制度,逐步形成中央和地方财政支持下的包括保险、再保险、巨灾保障基金、巨灾债券等在内的多层次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有重点、有先后地逐步丰富巨灾保险层次和梯度,开发有针对性、创新性的巨灾保险产品,建立健全巨灾风险管理产品体系,提高巨灾保险产品供给。

与此同时,要提升风险减量服务水平,用健全的事前预防机制争取可观的风险管理效益,提高承保行业抗风险能力,降低事故风险成本。此外,持续迭代巨灾模型升级,增加计算能力,使巨灾模型、大数据、区块链等科技手段有效融入巨灾风险管理全流程,不断提升风险管理的数字化和精细化程度。

在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中再研究院资深经理官兵看来,我国巨灾保险体系建设还需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应明确政府在哪些环节、哪些领域给予支持,不过分依赖公共投入,逐步建立政府支持巨灾保险发展的长效机制。”官兵认为,要调动保险企业发展巨灾保险的积极性,将政府的政策目标和保险经营主体的运营效率、技术进步内在动力结合起来。构建“基础+商业”的多层次巨灾风险保障体系,形成多元化、可持续的巨灾保险资金投入渠道,为商业市场主体的创新留出空间。

主办单位:山西省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运营单位: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金融发展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3-2021 山西省金融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许可: 晋ICP备19001058号 您是第17689918位访问本站的贵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