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9月份以来,假日消费需求热度攀升,多家银行再推新一轮消费贷利率优惠活动。一些银行的消费贷利率已经低至3%以下,进入“2”字头,也有一些银行甚至降至“1”字头。
在江苏银行苏州分行的宣传海报中,“冰点价1.88%”的字眼十分醒目。据悉,8月29日至9月30日,消费者支用江苏银行消费贷即有机会享受最长30天、按年化利率1.88%计息的优惠。
“消费贷利率下调是银行机构为了刺激消费、支持经济增长,响应政策号召和满足自身展业需求的一种营销策略。在实际操作中,这种低利率的消费贷通常是针对特定客群的阶段性优惠,如优质企业员工或公务员、事业单位正式员工,且需要满足一定条件,如缴纳一定时间的公积金及社保等。”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除了个别银行消费贷低至“1字头”之外,不少银行在9月初再推新一轮消费贷优惠,产品利率大都在3%以下。
9月6日,招商银行推出“闪电贷”,针对8月份至10月份获得额度的新客户,年化利率低至2.88%起;9月4日,宁波银行发布利率下降通知称,新客首借单利或年化利率最低可至2.88%;浦发银行推出了“浦闪贷”,最高额度50万元,1年期利率2.95%;杭州银行针对新客户推出了额度最高20万元的“宝石贷”,在9月份消费贷产品利率就从2.88%下调到了2.70%。
与此同时,各家银行为了吸引客户,也对消费贷产品进行了不少创新。部分银行提供了多种还款方式,如先息后本、等额本息、等额本金等,以适应不同客户的需求。一些银行的消费贷可采用全流程线上自助操作模式,支持10分钟内放款到账,无需抵押与担保,最高额度可达30万元;一些银行的消费贷产品则采用纯信用方式,无需任何资料,全流程手机银行线上操作,从申请到放款最快30秒完成。
银行机构密集布局消费贷,释放了怎样的信息?
业内人士认为,消费贷通过减少消费者的借款成本,直接增强了个人的购买力,从而刺激了消费需求。借贷成本下降,使消费者更倾向于利用消费贷来购买大件商品或服务,这不仅提升了个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推动了消费行业的销售增长。
近年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消费的政策举措,同时强调加大金融对消费领域的支持力度,并推动合理增加消费信贷。2023年,《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出台,在优化消费环境方面提出,加强金融对消费领域的支持。引导金融机构按市场化方式加大对住宿餐饮、文化旅游等领域的综合金融支持力度。更注重以真实消费行为为基础,加强消费信贷用途和流向监管,推动合理增加消费信贷。
“消费贷利率的下调是银行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寻求优势的一种手段,但这种低利率可能不是长期可持续的策略。银行机构和消费者都需要在这一变化中寻找平衡,确保风险可控,同时促进消费和经济的健康增长。”叶银丹表示,低利率可能会鼓励消费者借贷消费,因此降低消费贷利率在带来更多客户的同时,也可能导致信贷质量下降,从而加大银行的风控压力。
实际上,早在去年,就有多家银行掀起“消费贷利率战”,消费贷利率火速进入“3”字头时代。而如今来看,“2”字头并不鲜见,“1”字头已在招手。
不过,消费贷业务“价格战”背后的运营成本、风险管理仍是银行需要考量的因素。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对此分析认为,从理论上看,贷款利率可以看作是客户筛选定价机制,高风险客户支付高利率,低风险客户支付低利率,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容易出现高风险客户支付低利率,让银行承担高风险的同时获得低收益。
面对日益激烈的消费贷市场份额竞争,银行机构该何去何从?
创新和风控,是专家普遍提到的关键词。
叶银丹认为,除了降低利率,银行可以通过产品创新来吸引客户,如提供更灵活的还款方式、更多样化的贷款产品等。同时,银行可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提供更加个性化和贴心的服务,以增强客户忠诚度。同时,银行应当加强信贷审批流程管理,使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高风险评估的准确性,以避免消费贷不良贷款率的上升。
此外,专家认为,银行还可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电商平台等合作,积极布局线上消费金融产品,进一步完善消费金融的线上运营模式,共同开发消费信贷市场,实现资源共享和风险共担。
专家提醒,消费者应坚持适度负债、理性消费观念,养成良好的消费还款习惯,不要无节制地超前消费和过度负债。
“在选择和使用消费贷时,消费者要注意,确保所申请的贷款实际用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银行规定,不得用于购房或投资等非消费领域。此外,不同的银行和产品可能提供不同的利率和还款方式,如等额本息、等额本金、先息后本等。消费者需要了解各种还款方式的特点,选择符合自己当前财务状况、未来收入预期等实际情况的还款方式。”叶银丹表示。
责任编辑:杨喜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