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的背景下,随着退休人口的增加和寿命的延长,如何确保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安全,已经成为政府部门以及每个家庭必须面对的挑战。
这一压力在中国尤为明显。“我国面临的国情及挑战是——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势必要伴随着老龄化,并且始终具有‘未富先老’的特征。”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如此形容。与之观点类似,多位受访者提到,与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大致相当的国家相比,中国的老龄化速度更快,老年人口比重更高,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政策尚不完备,加之区域和城乡差异较大,我国面临的养老挑战更加严峻。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养老金融被中央纳入五篇大文章之一,成为政策聚焦的重点领域。
对于金融行业而言,支持“银发经济”发展、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既是服务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必答题,又是对机构自身综合实力的重要考验。长江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海峰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养老金融是一个包含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养老产业金融在内的跨行业、跨领域的综合性课题,养老金融既是“银发经济”的重要构成,也是“银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支柱需“齐头并进”
谈及养老压力,最常被提及的话题是“钱从哪里来”。
目前,我国已建成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群超过10亿人,企业年金与职业年金覆盖人数超过7000万人,个人养老金账户开户数达到6000万。但客观来看,在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三支柱中,基本养老保险面临资金缺口和保值增值的压力;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的覆盖范围和资金规模仍显不足;个人养老金的实际参与度和资产规模同样有待提升。
近年来,加强养老第二、三支柱建设呼声日益高涨。从国际经验来看,各国在养老金制度发展初期都主要依靠第一支柱为退休者提供养老保障,但在养老金持续承压的背景下,大多数国家积极鼓励企业创建企业年金、职业年金,鼓励个人进行养老储蓄,从而扩大第二、三支柱比例,构建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
“全球养老金规模最大的7个国家中,除了日本外,其他国家的第二、三支柱占比都非常高,以美国、加拿大、英国为例,其第二、三支柱占养老金总资产的比例分别是92%、87%和97%;经合组织(OECD)国家的第二、三支柱占养老金总资产的整体比例约为89%,而中国目前第二、三支柱占养老金总资产的比例约为41.7%,这说明我国养老第二、三支柱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金荦表示。
与此同时,养老金由待遇确定型向缴费确定型转变也成为一个新趋势。《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待遇确定型模式会事先明确或基本明确职工未来的待遇水平。待遇水平高低一般直接与工资水平、职务高低、贡献大小和工龄长短相关,缴费多少由待遇水平决定,和社保资金增值程度没有关系。而缴费确定型实行个人账户管理,待遇水平与个人账户积累额直接联系,由市场化运作情况决定。
据金荦介绍,越来越多的国家养老金制度正由待遇确定型向缴费确定型转变,以养老金七强国家为例,20世纪90年代以来,缴费确定型占比已从37%上升至58%,特别是像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缴费确定型养老计划占比呈现非常明显的上升趋势。而我国目前缴费确定型养老计划的占比与上述国家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其中,围绕第二支柱,目前面临覆盖面较低的瓶颈问题,亟须创新扩面措施,让更多企业和职工享受到政策红利。《金融时报》记者关注到,不少地区出台了人才年金政策,主要聚焦中小型企业,从核心骨干人才开始,逐步拓展年金覆盖面,但在落地实施上典型经验还不多。另外,一些机构推出了优化改造企业年金集合计划产品,可将多个委托人的企业年金基金集中进行统一受托管理,有利于分散风险、摊薄成本、简便高效,更适合中小型企业。
王海峰建议,推动个人养老金制度和市场建设,可从政策端、机构端分别着手。前者可创新政策措施,着眼于让更多的社会成员加入,并在调整准入门槛、增加TEE模式、提高免税额度、优化领取条件等方面作改进;后者主要指扩大产品供给,目前,多数产品与普通的银行储蓄、理财、基金和保险产品的区别不大,养老特色不鲜明,特别是收益与普通产品区别不大,可以进一步丰富产品池,将更多具有养老特点的金融产品纳入供给范围。
“以人为本” 助力养老产业和养老服务
与很多专家强调的“资金筹措”不同,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原院长张晓慧表示,养老金融的关注点应该从“钱”回归到“人”。“从目前来看,大家都很关注养老金融,但对养老金融关注的重点还是有很多不同的。”张晓慧提出,大多数人可能更关注的是养老的钱从哪里来、养老金怎么筹措,但光有钱还是远远不够的。
在张晓慧看来,养老金融还应包括养老产业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好的金融服务应该丰富到足以满足每一个人不同生命阶段的需求。中国社会正在‘变老’的路上,正在走向深度老龄化社会。在这一阶段,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层出不穷。”她解释说,现在大家越来越长寿,但与之相伴的问题是“空巢”,没有子女帮助其进行财务管理、财务决策,面临的金融欺诈风险也与日俱增。此外,财务配置需求也得不到有效满足,很难适应全生命周期的金融需要。
对此,张晓慧表示,这些新的需求要求或鞭策着金融机构,必须从“以人为本”出发,围绕老年人的新需求进行金融服务方面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帮助老年人得到“一揽子”金融服务。
王海峰也提到了金融机构在做好相关服务方面的作用。他表示,金融机构要积极提供养老咨询、规划等服务,帮助个人做好账户建立、费用缴纳和资金管理。同时,机构也应提升自身的投资研究和资产配置能力,持续为广大老百姓创造更加长期稳健的养老金投资收益。
实际上,金融机构在打造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养老综合服务链条方面已有一些积极探索。2024年1月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即从“银发经济”角度强调要加强养老金融产品研发与健康、养老照护等服务衔接。近年来,保险业在健康养老领域做了诸多布局,包括养老社区的建设、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以及全生活场景康养模式的探索等。在业内人士看来,大型综合保险金融集团的优势在于能够从“单产品销售”模式转变为“全生命周期的养老财富规划和消费安排”,既能够通过保险产品的经营和养老金的管理解决支付端的资金问题,也能够通过健康管理、长期护理、互联网医院等资源解决服务端的需求问题,持续增强客户黏性和满意度。
“我们致力于推动负债端、资产端和服务端融合发力。”王海峰介绍,公司在微信服务平台陆续引入寿险个人养老金产品、太医管家健康管理服务、太保家园养老社区等优质产品,并为企业搭建起专属服务通道,目前已覆盖200多家企业的近120万职工。同时,还在积极研究和设计更加科学的养老规划模型,未来,将能够提供更加专业、精准、周到、便捷的养老金投顾咨询和全生命周期养老规划服务。
责任编辑:袁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