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的秋天,一个周末的午后,35岁的范国平急匆匆地走进一家银行网点,打算将攒了3个月的工资存进自己的定期存折。
此时,他被大堂里一张花花绿绿的理财产品海报吸引了。
经过银行工作人员的介绍,范国平了解了这只理财产品的运作机制、投资方向和预期收益,他决定购买试试。在理财经理的帮助下,范国平迈出了他理财生涯的第一步。
从那天起,他每天都会查看账户余额和收益情况,感受着财富增长带来的喜悦。
时光荏苒。如今,“小范”已经变成了“老范”。在这20年中,范国平的理财账户逐渐丰富起来,不仅拥有多只理财产品,还学会了如何根据市场变化调整自己的投资组合。
范国平的故事,是众多投资者与银行理财结下不解之缘的一个缩影。20年弹指而过,银行理财乘着金融改革的东风,逐潮而发,向阳而生,从最初的蹒跚学步,到经历数次转型升级;从传统的刚性兑付和承诺保本保息,到今天的全面净值化;从简单的储蓄增值,到多元化的资产配置,如今已成为无数家庭和企业财富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见证。
理财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范国平能买到这款心仪的理财产品,与光大银行的大胆创新有关。
2004年,对于中国金融市场来说,是一个充满变革与机遇的年份。就在这一年,光大银行做出了一项大胆而创新的举动,推出了国内第一只人民币理财产品“阳光理财B计划”。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04年末,光大银行共发行了6期“阳光理财B计划”,发售额近百亿元人民币,约占2004年人民币理财市场的三分之一。在阳光理财系列产品的推动下,截至当年末,光大银行储蓄存款余额比2004年初增加166亿元,增长了44.27%。
“阳光理财B计划”的推出,不仅受到了投资者的追捧,也受到了同业的纷纷效仿。从2004年11月开始,民生银行、中信银行陆续发行理财产品。到2005年初,工行、农行、中行、建行的理财产品均已初具规模。
此后,银行理财大幕拉开,正式走进千家万户。
2005年,原中国银监会出台《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将理财计划分为保证收益型和非保证收益型,非保证收益型可进一步分为保本浮动收益型和非保本浮动收益型。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是银行理财业务正式获得监管部门的盖章确认。
2006年到2007年,A股迎来前所未有的牛市,银行理财也凭借这股东风,不但给客户带来了保本保收益,银行自身也赚得盆满钵满,这让银行理财实现了第一次快速增长。
这期间,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类型不断丰富和创新,从单一的货币市场型产品扩充到债券型、混合型、权益型产品。特别是随着当时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的走低,促使各家银行纷纷探索新的理财产品模式,借助信托平台进入股票市场、产业投资市场。在这种投资路径打通后,产品形式上的创新更是层出不穷,包括新股申购、基金中基金(FOF)、信托受益权转让以及由债券、股票、信托融资等产品组合而成的资产配置产品等。
公开资料显示,2006年7月,中国银行发行第一只QDII理财产品;2007年,打新类理财产品涌现,近200只打新类理财产品平均回报率达15%,最高的一款回报率高达132%;还有银行针对高端客户推出了“艺术品投资”类理财产品。
“理财产品在这一时期已经具备了基金的基本形态,处于从私募产品转向公募产品的过渡阶段,商业银行借助外部平台有力地促进了盈利模式的转变。”光大理财副总经理郦明告诉《金融时报》记者,仅光大银行就推出了首只基金投资组合理财产品FOF、首只内嵌CPPI保本机制的QDII理财产品、首只内嵌资产总收益互换的结构性产品等。
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银行理财发行规模突破了8000亿元,2008年更是攀升至3.7万亿元。
“刚性兑付”下的快速扩张
银行理财规模第一次真正突飞猛进的关键年是2009年。
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为稳定经济,我国于2009年出台了一揽子刺激计划,催生出很多基建和房地产项目,使得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快速增长。随着居民和企业手中的资金增多,银行理财作为一种相对稳健的投资渠道受到了广泛关注。
但2009年以后,监管加强、货币政策收紧以及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银行存款流失等外部环境变化,叠加存贷比和贷款规模等彼时的监管措施依然生效,银行资产负债表扩张能力减弱,难以满足当时我国以投资为主导的经济模式和经济刺激政策下巨量的融资需求。
在此驱动下,商业银行逐渐发展出“同业业务资产负债表”“银行理财资产负债表”“银行代销资管产品资管负债表”等资产负债表缓释存贷比、资本管制以及合意贷款等监管限制压力,促使银行资产负债表负债端的结构由个人储蓄向理财转化。
“特别是银信合作下主要以通道业务和预期收益率为主的理财产品大量发行,使得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银行传统理财快速生长。同时,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投资者风险偏好的提高,其收益兑付的高实现性特点吸引了大量居民财富配置的资金。”郦明告诉《金融时报》记者。
“根本不用主动营销,不愁卖。”多位银行理财经理这样形容当时的情景。
此时,商业银行一方面吸收理财资金;另一方面将这些资金配置“非标”资产(非标准化债权资产)做资金池模式运作,期限错配、滚动发行,通过刚性兑付给客户高利率。而这种运作模式已经完全具备了银行业务的基本特征,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影子银行。
截至2014年2月,银行理财余额达到12.2万亿元,距2004年第一只人民币理财产品诞生,刚好10年。
开启规范发展之路
随着理财规模的迅速扩张,监管层开始关注理财产品市场的风险。
面对“非标”业务增长迅猛的趋势,以及在业务开展中存在规避贷款管理、未及时隔离投资风险等问题,原中国银监会在2013年3月25日下发了《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商业银行应当合理控制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总额,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余额在任何时点均以理财产品余额的35%与商业银行上一年度审计报告披露总资产的4%之间孰低者为上限。
如何摆脱银行理财刚性兑付,也成为2013年以来各家银行思索的问题。
针对理财产品的资金池、信息不透明和自营业务混同等问题,2014年2月,原中国银监会下发《关于2014年银行理财业务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对理财业务在架构管理上进行条线事业部改革,由银行总行设立专营事业部,统一设计产品、核算成本、控制风险。
2018年被称为“资管元年”。2018年4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原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在资管新规的基础上,金融管理部门又陆续发布了一系列制度和文件,为理财行业以及理财公司的规范发展提供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保障,引导银行理财在去通道、去刚性兑付、去资金池运作等方向上稳步发展。
“在资管新规之前,商业银行获得资产负债错配收益的同时,也实际承担了理财产品的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资管新规颁布的初衷之一,即推动理财产品真正净值化运作,使理财投资者成为理财产品收益和风险的真正承担者。”郦明表示。
自此,银行理财开启了净值化的转型,逐步回归“代客理财”的本质,资管新时代正式到来。
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理财产品不再保本。“多年前理财产品收益高、风险低,客户几乎可以‘闭着眼买’。资管新规发布后,大类资产配置、无风险利率下行成为趋势,初期的转变过程非常难,理财经理也有一定畏难情绪。”某国有大行资管部负责人表示。
这或许正是行业转型初期的阵痛。银行理财全面净值化转型后,产品规模呈缩水态势,2022年底的“破净潮”更是引发一轮赎回。2023年6月末,银行理财存续规模下降至25.34万亿元,首次被公募基金超过,后者该时点资产净值合计达27.69万亿元。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银行理财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的正式结束,银行理财进入净值化时代,这在打破刚性兑付、促进其回归资产管理本源的同时,也出现了理财产品‘破净’常态化和‘赎回’事件增加等新情况、新问题,这是金融市场波动、理财产品净值计价的必然结果,是财富管理市场成长中的烦恼,间接表明财富管理市场正在走向成熟。”中国银行研究院中国金融团队主管李佩珈表示。
不过,目前银行理财规模已有所回升。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4年上)》(以下简称《报告》),截至2024年6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为28.52万亿元,上半年累计新发理财产品1.54万只、募集资金33.68万亿元,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达1.22亿个,为投资者创造收益3413亿元。
“2024年以来,受利率下行、股市波动加大、债市高位运行等多重因素影响,银行理财更趋稳健成熟。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理财产品余额稳步增长,银行理财公司产品成为居民最重要渠道;二是理财产品收益稳健增长,成为利率下行环境下难得的亮点;三是投资者数量持续增加,达到历史最高值;四是理财产品服务实体经济力度持续加大,小微企业、ESG相关投资是重点、热点领域。”李佩珈分析称,这既与银行理财投资相对更具性价比有关,也与理财产品发展环境更趋优化有关。
中国人民银行在《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总体来看,随着资管行业进一步向净值化方向转型,投资者将逐步承担更多净值波动风险。金融机构销售资管产品时有必要做好投资者服务,提供相关咨询,充分向投资者提示风险,引导投资者理性看待净值波动,促进市场平稳健康运行。
值得一提的是,净值化转型也促使银行分拆成立独立理财公司进入“快车道”。从2019年开始,银行理财公司陆续成立,背靠母行的广泛客群,继承银行的普惠基因,很快被投资者所接受,成为居民财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理财公司的快速发展,也标志着新的理财行业格局逐步形成。
以光大理财为例,光大理财成立于2019年9月,至今刚满5年,目前已成长为一家管理着万亿元产品规模、服务700多万户投资者的专业资管机构。成立5年以来,光大理财累计发行理财产品超过17.6万亿元,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超过1600亿元。
从行业整体情况来看,经过5年的稳健发展,银行理财公司在市场份额和产品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已设立的理财公司共32家。2024年上半年,全国共有178家银行机构和31家理财公司累计新发理财产品1.54万只,累计募集资金33.68万亿元。
大资管行业中的中流砥柱
应该说,银行理财业务在过去20年中经历了从起步到快速扩张,再到监管规范和创新发展的阶段,形成了如今更加成熟和规范的市场格局,已成为满足老百姓财富管理需求、支持实体经济、稳定金融市场的生力军。
“银行理财作为安全稳健的金融投资产品,20年来产品种类、数量不断丰富,发展更加科学规范,培养和提升了广大居民投资理财意识,为广大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收益。同时,银行理财对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尤其是存款利率市场化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
光大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王一峰认为,银行理财市场的稳步壮大为资管行业的成熟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促进资管行业的扩容与金融市场的深化。银行理财是资管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理财在规模增长的同时,逐步构建了谱系完善、分层合理的理财产品体系,涵盖货币、固收、混合、权益等子类,产品谱系日益多元丰富。
二是服务居民财富管理需求,持续深化投资者教育。银行理财借助渠道优势,广泛服务于大众零售、高净值、企业机构等各类客群,也在提供投资陪伴等一揽子服务过程中提高了投资者对资管行业的认知。
值得一提的是,银行理财转型发展不断迈向纵深,也是不断通过多元化投资渠道,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的过程。
《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理财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充分发挥资金优化配置功能,通过多种途径实现资金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对接。截至2024年6月末,银行理财产品通过投资债券、非标准化债权、未上市股权等资产,支持实体经济资金规模约20万亿元。其中,理财资金投向绿色债券规模超2700亿元,投向“一带一路”、区域发展、扶贫纾困等专项债券规模超1000亿元,为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超4.3万亿元。为助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理财市场2024年上半年累计发行ESG主题理财产品77只,合计募集资金超360亿元;截至2024年6月末,ESG主题理财产品存续余额达1880亿元,同比增长18.54%。
多重挑战仍待破局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当前银行理财在转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包括产品同质化严重、资产配置策略整体仍较为单一、机构的投研能力仍有待进一步加强等。
“一是股债跷跷板效应下(股市回升的同时债券市场收益下降),一些固定收益产品配置比重较高的理财产品发生收益下降甚至出现净值损失的可能性加大。二是利率中枢下行背景下,理财产品收益易降难升。面对经济增速放缓,资产荒问题仍将持续,理财机构寻找安全且收益稳定资产的难度持续加大。三是同业竞争加剧。净值化转型背景下,银行理财‘刚兑’预期被打破,投资者更关注理财机构本身的投研能力,理财公司仍有一定差距。”李佩珈分析称。
对于银行理财面临的挑战,王一峰认为:一方面,现阶段居民风险偏好整体相对偏低,银行理财注重打造低波稳健产品,相应的新增资金更多流向每日开放型、最小持有期型等开放式产品线,负债端短期化特征更为明显,不利于发挥理财大类资产配置优势,拓展更丰富多元的产品谱系,难以真正提高自身的投研实力并形成产品竞争力。另一方面,随着金融市场的自身发展及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变得更为复杂,净值波动幅度加大或将成为新常态。如何进一步做好客户分层及投资者教育,保持理财规模稳健增长的同时,发掘客户真实风险偏好,借助更丰富的产品体系提供差异化服务,持续增强客户黏性,银行资管业务仍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两端同时发力。
正如专家所言,净值化时代,如何在波动中打造绝对收益投资的能力、如何建设长效制度及更好的投资者生态,是当前银行理财面临的重要课题。
“银行和理财子公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第一,在人才方面,对标资管市场上公募基金、券商资管等权益投资相对成熟的行业,着力加强人才吸收和培养,建立奖励机制和考核机制,吸引更多优秀的权益投研人才;第二,在投资策略方面,多元化投资策略选择,主动投资和被动投资策略择机使用,增强收益获取能力;第三,在客群画像方面,可利用科技手段精准识别可承担较高投资风险的投资者,做好产品与客户的匹配。”普益标准研究员崔盛悦建议。
光大银行董事会秘书张旭阳在中国光大银行、光大理财举办的《中国资产管理市场2023—2024》报告发布暨理财行业20周年研讨会上表示,面对大环境发生的变化,银行理财应该做好两个方面的安排:一是回归逻辑、坚守初心,做能力圈范围内的事情,明确自身作为资管机构的定位。二是把握趋势、厚积薄发,持续推动资管行业健康发展。对于资管机构而言,可以从向前、向后、向上、向下四个方向来把握发展趋势,向前与财富管理深度融合,以策略的模块化、通过产品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向后与实体经济更密切地结合,在伴随企业成长中创造投资回报;向上打造多资产、多策略、全天候的投资平台;向下则突出专业和精品,在特定领域形成特色。
“20年来,银行理财一直在前行,唯一不变的,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初衷和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郦明表示。
责任编辑:袁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