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末,保险公司迎来一波债券发行热潮。12月10日,中华财险公告称,公司近期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60亿元资本补充债券,债券期限为5+5年,票面年利率为2.47%。12月12日,中邮人寿宣布其2024年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实际发行金额为9亿元,票面利率2.2%。
据《金融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12月13日,包括中国人寿寿险公司、人保财险、太保寿险、新华保险等在内的14家保险公司累计发债规模已达1175亿元,超越了2023年1121.7亿元的规模。
有业内人士表示,今年以来保险公司发债积极,一方面是因为今年是“偿二代二期”规则过渡期结束的最后一年,险企普遍面临较大的补充资本需求,通过发债可以缓解偿付能力压力;另一方面,在当前低利率环境下,通过发行债券或者“买新换旧”可以帮助保险公司适当增加杠杆,放大经营成效。
险企发债忙
发行债券是保险公司补充资本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头部保险公司。一般来说,险企发行债券包括资本补充债券和永续债两种。其中,前者主要增加保险公司的附属一级资本,提高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但不涉及核心资本补充;永续债则能补充核心二级资本和附属资本,同时提升保险公司的核心与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整体来看,险企对资本补充债的偏好更高,19次发债计划中占据11次,占比接近60%。
据统计,截至目前,单笔发行规模最大的债券是中国人寿寿险公司于9月24日发行的350亿元资本补充债券,发行票面利率为2.15%。中国人寿寿险公司表示,此次发行的债券一是可以填补赎回对偿付能力充足水平带来的影响、维持偿付能力稳健;二是保持合理适度的外源性融资规模也有助于公司继续维持多层次资本补充渠道畅通、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永续债方面,12月5日,平安人寿宣布完成100亿元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这是平安人寿首次发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
国泰君安非银分析师刘欣琦认为,近几年,受制于转型压力寿险行业增长承压,不利于权益资产定价和获取回报,通过股权融资补充资本的难度较大。相比之下,债权融资具有约束少、发行周期短、发行成本低等优势,监管政策放开背景下预计债权融资需求大幅提升。
面临监管与行业转型双重压力
业内人士认为,保险公司密集增资发债或与“偿二代二期”规则实施对险企偿付能力造成的压力有关。2021年底,原银保监会发布《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Ⅱ)》,对保险机构风险防范能力提出明确要求,并设置了三年过渡期。2024年正是过渡期的最后一年。
“在‘偿二代二期’规则下,实际资本认定更为严格,这导致部分保险公司的实际资本下降,保险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普遍承压。”刘欣琦表示,考虑到2022年至2024年为“偿二代二期”规则实行的过渡期,有大量保险公司申请采用过渡期政策,在部分监管规则上选择分步到位,最晚于2025年全面执行到位。随着过渡期政策结束,大量保险公司选择通过发债融资的方式缓解资本压力。
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1年末保险业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32.1%,平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19.7%。而截至2024年三季度的最新数据显示,保险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97.4%,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仅为135.1%。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表示,通过发债,保险公司不仅能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还能在业务拓展过程中获得更多资金支持。这些资金可用于产品研发、渠道建设、品牌推广等方面,加速业务扩张和转型升级。
特别是,今年以来,随着市场利率的走低,险企融资成本进一步降低。记者统计发现,今年已发行保险公司债券的平均票面利率为2.44%,与去年3.64%的平均水平相比,呈现出大幅下降的态势。其中,最低发债利率是中国人寿寿险公司的2.15%,最高发债利率是华泰人寿的2.9%,其他保险公司发行利率基本在2.5%上下浮动。
提升“造血”能力
除了发债之外,今年以来,保险公司增资扩股的动作也十分频繁。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包括中国铁路保险、君龙人寿、爱心人寿、三峡人寿、中信保诚人寿、太平财险等多家险企获批增资或披露增资进度。
今年6月,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2024陆家嘴论坛上表示,金融监管总局将强化逆周期监管,完善偿付能力和准备金规制,拓宽资本补充渠道。
需要注意的是,增资发债虽然有助于帮助保险公司提升偿付能力、抵御风险,但更需提升自身“造血”能力,通过加强资产负债匹配管理、优化产品结构、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优化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等方式增强自身盈利能力。记者注意到,华泰人寿发行的资本补充债创下今年最高票面利率记录,与其经营不善有很大关系。
显然,保险公司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中邮人寿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发行永续债有利于公司进一步增强承保能力和投资能力,不断优化业务结构,提升业务质量。下一步,公司负债端将进一步推动发展高价值产品业务,资产端将逐步完善投资多元化布局。
责任编辑:袁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