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网信部门相继发声,直指严惩非法金融活动。根据网信部门提示,当前非法金融活动呈现形式多样、隐蔽性强的特点,有的以“债务重组”“债务优化”为名收取“砍头息”加重债务人负担,有的以“零门槛”“零利息”“到账快”等话术诱导人们盲目借贷。
在实践中,从业者也发现,一些比较常见的违法违规代理维权、恶意逃废债等金融领域违法违规行为,背后还暗藏着灰黑产业链,不仅侵害消费者权益,还扰乱了金融市场秩序和社会稳定。
隐匿的违规代理维权
借贷逾期了怎么办?一些有债务问题的用户选择在视频平台直播中连线“法律主播”寻求帮助。
如果不是当事人或者有过相似经历的人,你或许看不懂这样的直播:平台名称只说一个字——招、分、安、美、花……与债务相关的也有暗语——逾、延、分、利、小催等。
“从法律角度来看,代理维权行为是不被禁止的,代理人可凭借专业知识去争取被代理人的合法权益,并从中获取合法收益。”一位律师告诉《金融时报》记者,但在实务中,一些代理人或机构以谋取不正当经济利益为目的开展代理维权业务。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些违规的代理维权具有很强的隐匿性,主要表现在营销获客层面。《金融时报》记者浏览视频网站和社交平台发现,一些相关从业者通常采用三种方式获客。一是在流媒体平台投放带有“代理维权”“优化债务”等类似名称的广告,诱导债务人注册申请或提供联系方式;二是以“网络水军”账号伪装成债务人,并在社交平台分享“债务减免”等经验诱导获客;三是以律师身份开直播,“帮助”债务人答疑解惑,引导加私信进一步提供“服务”。
“有的代理人冒充律师或法律工作者对金融消费者作出虚假承诺,诱导消费者委托其办理维权业务。他们在与金融机构或平台打交道时通常使用固定的模板和话术,甚至怂恿或替代消费者采取过激行为,向监管部门恶意投诉,要求相关企业对债务进行减免或延期,并通过多种渠道牟利。”某金融机构业务人员介绍说。
《中国金融黑灰产治理研究报告》显示,一些违规代理维权类组织的手段主要有三种,一是收取高额代理费,并在消费者想要终止代理协议时进行骚扰或恐吓;二是索要私密信息,存在信息被泄露或非法利用的风险;三是怂恿退旧买新,诱导消费者购买所谓“高收益”理财产品,截留侵占消费者资金,或用于非法集资,导致消费者遭受经济损失。
治理面临诸多挑战
“违规的代理维权行为不仅威胁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还会导致金融机构投入大量资源,给金融秩序和稳定带来一定压力。”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磊认为,一些消费者的金融素养有待提升,合理维权能力较弱,这为部分不法机构提供了牟利空间。这些不良中介利用各种欺骗的手段,诱导客户进行代理维权。
法律专家认为,一些不正当的代理维权背后暗藏着黑灰产乱象,从目前司法实践来看,对其进行刑事打击入罪尚存在一定的现实难度,且需要长期摸索。而且在实务中,不同地域、层级的行政机关对同类案件的法律定性也存在一些差异。
比如,一些代理维权机构通过虚构成功率、虚假承诺骗取“代理费”时,应该定性为诈骗还是普通代理维权纠纷存在争议,这也是此类案件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
另外,非法代理维权案件打击主要是通过公安部门进行刑事、行政案件的受理侦办,案件打击效果极大依赖公安部门受理率、侦破率。
就金融机构而言,为了应对违规代理维权或非法贷款中介等行为,有的自设安全管理部门,并在机构之间自发形成自律性组织,以协助公安部门开展相关黑灰产治理,但也面临溯源难、取证难等问题。
“由于金融机构与黑灰产组织不存在直接联系,所以在识别、判定及协助公安部门处置相关违法案件中存在困难。”孙磊说,此外,随着数字化不断推进,一些违法违规金融活动的手段和策略也逐渐智能化和隐蔽化,对全域动态布防构成挑战。比如,AI换脸、换声等技术的滥用,对身份核验和防伪提出了更高要求。
形成合力既防又治
近年来,相关部门对非法金融活动一直保持高压严打态势。
今年9月召开的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部际联席会议第一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要前移风险防范关口,严把市场准入,及时阻断非法金融活动传播路径。
最高人民检察院12月5日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检察改革、进一步加强新时代检察工作的意见》,提出惩治非法金融活动,有力维护金融安全。
针对网上金融信息乱象,网信中国12月11日发布消息称,今年以来保持高压严打态势,会同相关部门处置一批在抖音、快手、微博、微信等平台上从事非法荐股、非法金融中介等活动的账号,清理金融领域引流类及诱导性违规信息,加大对无资质从事金融相关业务的网站及账号的处置处罚力度。
从金融服务的供给侧来看,近年来,金融机构积极响应国家和监管部门要求,在征信管理、费用定价、个人信息保护、营销宣传、信息披露、催收管理等各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行业整体经营规范,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明显提升。比如,一些金融机构联合成立AIF反黑产联盟,目前已有135个成员单位加入,形成了强大的联防联控网络。
还有的金融机构积极应对违规代理维权等扰乱金融市场的行为,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实践探索,一方面构建了金融业务的智能风控体系,运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识别和拦截各类黑灰产风险;另一方面,协助公安部门打击非法行为。比如,某消费金融机构已推动全国30个省公安部门受理非法代理维权类案件508起,推动警方进行行政拘留处罚违法行为人177名。
值得注意的是,《“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提高金融抗风险能力,推进数字金融发展,在依法安全合规前提下,推动金融信用数据和公共信用数据、商业信用数据共享共用和高效流通,支持金融机构间共享风控类数据,融合分析金融市场、信贷资产、风险核查等多维数据,发挥金融科技和数据要素的驱动作用,提高风险预警和防范水平。
孙磊呼吁,各级政府、金融机构和技术平台可以通力合作,打造更加全面、智能化的防控网络。以数据为基,形成跨主体安全共享的联合攻防矩阵;以大模型为工具,升级多模态防伪技术;以全链路智能决策为主线,融合多元风险特征事前事中事后监控。通过全方位、精细化的风险管理,提升行业整体水平,为金融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还有消费金融业内人士提出,鉴于消费金融机构在业务模式、消费者群体以及消费者基数等方面与商业银行存在较大差别,建议金融监管部门建立多元化、多维度的投诉考核指标。针对以逃废债为目的提起恶意投诉、信访或举报的债务人,建立投诉黑名单,对相关行为人形成制约。
此外,加强警示教育,深化金融知识及政策宣教也是防范非法金融活动的重要举措。金融机构可通过案例分析、预防指南、法律法规解读等多种形式,面向金融消费者普及金融知识,倡导理性消费,建立价值投资观念,警惕非法代理维权等陷阱,提升消费者依法维权能力。
责任编辑:袁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