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多元化股权融资,培育壮大耐心资本。”在1月13日召开的中国证监会2025年系统工作会议上,中国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吴清在研究部署2025年重点工作时提出以上要求。
耐心资本在2024年4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被提及,会议提出“要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壮大耐心资本”。此后,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提及耐心资本,强调其重要性。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出要“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壮大耐心资本”。
所谓耐心资本,是一种专注于长期投资的资本形式,不以追求短期收益为首要目标,而是更重视长期回报的项目或投资活动,通常不受市场短期波动干扰,是对资本回报有较长期限展望且对风险有较高承受力的资本。
之所以要培育壮大耐心资本,是因为耐心资本能够为投资项目、资本市场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关键要素保障,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条件和推动力。相较于其他资金,耐心资本更加关注长期性、价值性,因此更关注企业研发投入、技术创新等非财务指标,也更敢于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能立足全生命周期视角,结合国家战略,为科创企业提供稳定的现金流。新质生产力以大幅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核心标志,需要长期的资金支持和耐心的资本投入。耐心资本能够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此外,耐心资本的培育和发展有助于落实多项重大政策目标,如推动设备更新改造、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养老保障等。这些领域都需要长期的资金支持,耐心资本能够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资本市场在培育壮大耐心资本方面具有多方面的优势,能够吸引各类长期资金。如养老金、社保基金、保险资金等,这些资金具有资金来源稳定、规模庞大、使用周期长等特点,能够为耐心资本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近年来,长期资金流入股市的规模稳步增长。以保险资金为例,截至2024年9月底,保险公司持有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余额占总投资余额之比约为12.8%,较2023年底有所提升。
更为重要的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多元化股权融资,可以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长期稳定的资本支持。2024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证监会推出“科创板八条”,在培育多元化创业投资主体、多渠道拓宽创业投资资金来源、加强创业投资政府引导和差异化监管、健全创业投资退出机制、优化创业投资市场环境、提升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包容性、发挥资本市场功能等方面作出了制度规范和引领。这些举措既动员有条件的社会资本成为耐心资本,又大力支持“硬科技”企业在科创板上市,从而培育壮大耐心资本,推动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
培育壮大耐心资本并非易事,也不会一蹴而就。“发展耐心资本是个系统工程。”正如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近日所指出的。这就需要在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同时,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系统集成、协同配合”方法论,强化政策协同,多措并举发展多元化股权融资,培育壮大耐心资本。
首先,打好宏观政策“组合拳”,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贸易、环保、监管等政策协调配合,增强政策合力,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预期。
其次,完善各类中长期资金入市配套政策制度,构建支持“长钱长投”的政策体系,积极推动养老金、保险资金、社保基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使其成为耐心资本重要的增量资金来源。完善有利于长期投资行为的考核评价、税收、投资账户等制度,优化中长期资金入市比例,引导机构建立健全相适配的长周期、多维度考评制度。
再次,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合理确定政府投资基金存续期,发挥其作为长期资本、耐心资本的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作用。积极引导社保基金、保险资金等长期资本出资,多渠道拓宽创业投资资金来源。在需要长期布局的领域,政府投资基金可采取接续投资方式,确保投资延续性。
最后,还要持续加强投资者教育,引导中小投资者形成长期投资理念,提高对市场运作、风险管理、投资工具等的认识,增强其对耐心资本的理解。大力发挥机构投资者优势,持续提升机构投资者占比,发展壮大专业投资力量,着力提升机构投资者的科学配置和风险管理能力。
责任编辑:袁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