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辈怀着友好交往的朴素愿望,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一千多年前,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如今,千年来的交流仍在回响。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9月和10月,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11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实践,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成为精耕细作的“工笔画”,结出了累累硕果。
资金融通作为共建“一带一路”五通建设的重要支撑,充分发挥了金融血脉作用,有效拓宽了共建国家的融资渠道。
“11年来,共建国家及有关机构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金融合作,创新投融资模式,拓宽投融资渠道,丰富投融资主体,完善投融资机制,大力推动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努力构建长期、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投融资体系。”一位业内人士评价。
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人民银行认真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持续完善市场化、开放、多元和绿色的投融资体系,加强风险防范化解,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助力“硬联通”金融血液畅流“一带一路”
新年伊始,在北京市朝阳区的一家超市内,“老挝香蕉3.99元/500克”的招牌引人注目。这些远道而来的老挝香蕉为中国消费者增添了异国的甜蜜滋味,这些老挝香蕉搭乘中老铁路国际冷链专列而来,相较此前的货车辗转,不仅时间减半,还有效降低了损耗率,运输成本也降低了。
距离中老铁路正式开通运营已3年有余。随着这条线路的畅通,昆明到万象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长。3年多来,中老铁路从通到畅、从畅到快、从快到旺,“黄金大通道”效益日益凸显。
这背后离不开金融的有力支持。在项目建设之初,资金手续就遇到了难题。当时,一些施工企业海外经验较少,从国内商业银行开出工程保函经常出现状况,或是时间赶不上进度,或是文本不符合要求,对项目资金拨付造成了影响。如果资金不能如期到位,耽误工期怎么办?最终,经过研究,工商银行万象分行决定采取“转开保函”的方式,由工商银行万象分行统一帮助各施工企业与境内银行进行沟通,有效提升了保函办理的效率和质量。
这只是探索共建“一带一路”资金融通的一个缩影。11年来,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指导下,各类金融机构积极按照市场化原则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落实3500亿元人民币融资窗口、丝路基金新增资金800亿元人民币,以市场化、商业化方式支持共建“一带一路”项目;商业银行机构按照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的标准,以市场化方式支持“小而美”项目建设;金融机构自主决策,拓展金融服务网络。如今,交通银行迪拜国际金融中心分行已于2024年11月正式开业;工商银行通过参股南非标准银行,强化与南非标准银行集团战略协同,业务上辐射非洲“一带一路”共建国家……
与此同时,与国际开发机构和商业金融机构的合作也在不断深化。《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为撬动多元化资金支持共建“一带一路”,中国人民银行有序与国际金融公司、非洲开发银行、美洲开发银行等多边开发机构开展联合融资,已累计投资70余国的近300个项目。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还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共同建立能力建设中心、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拓展多边合作机制,如由工商银行倡导成立的“一带一路”银行间合作机制,成员在7年时间内拓展至75个国家和地区的184家金融机构,支持落地了一系列项目,有效助力“一带一路”多边金融合作走深走实。
在2024年12月2日举行的第四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度强调“完善投融资多元化保障机制”。对此,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下一步,我们致力于围绕市场化、开放、多元、绿色的投融资原则,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共建‘一带一路’质效。将继续坚持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总体原则,促进投融资可持续,吸引国内外各方资金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此外,持续推动‘一带一路’投融资的多元化和开放性。鼓励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提供信贷、债券、股权等多元化的融资方式。深化与多边开发机构务实合作,实现利益共享,加强利益捆绑。”
支持“软联通”规则共建共信不断增强
除了支持基础设施等“硬联通”,中国人民银行还不断推进与共建国家标准“软联通”。
例如,在跨境支付体系标准建设方面,近年来,在中国人民银行指导下,中国银联与泰国、新加坡等共建国家央行和市场机构开展技术合作,提升当地数字化支付水平;与韩国、马来西亚等共建国家开展二维码支付网络互联互通合作,便利居民使用本地支付工具进行跨境支付。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与阿联酋、新加坡、老挝、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央行就央行数字货币积极开展沟通交流;在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框架下,与21个共建国家货币当局共同探索央行数字货币的跨境应用。
“良好的跨境支付体系标准建设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金融基础设施,有助于便利与共建国家经贸往来,助力区域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当然,基于国情和习惯的不同,一些国家的移动支付普及程度并不高,现金是当地的主要支付手段。而国内金融机构在当地并没有像国内那样密集的网点优势。对此,如何保障优质的服务?
“我们积极争取与当地银行合作,借助其网点优势在沿途各站进行现金收付及每日结算。”一位银行机构人士表示,为了消除当地银行的一些顾虑,还积极将中国各大银行在现金结算方面的成熟做法耐心地传授给境外同行,共同满足当地企业、百姓的需求。
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除了支付领域的合作,中国人民银行还不断完善人民币跨境投融资、交易结算等基础性制度和基础设施安排,持续推动我国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推动与共建国家使用人民币跨境结算,为境内外主体持有、使用人民币营造更加良好的政策环境。
《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1至11月,与共建国家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为11.5万亿元,同比增长40.6%,占同期人民币跨境收付总额的20%。截至2024年末,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已接入1630家参与者,业务覆盖全球185个国家和地区的4800余家法人银行机构,其中,共建国家共有600余家CIPS参与者。截至2024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在19个共建国家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与22个共建国家央行或货币当局签署的本币互换协议总规模超1.8万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鼓励金融机构为共建国家提供人民币产品和服务,如,在马来西亚市场开展首笔人民币对林吉特直接交易;为巴基斯坦企业安排人民币付汇资金,保障中巴经济走廊正常运转。”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继续以服务实体经济、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为导向,继续坚持以市场驱动和企业自主选择为基础,不断优化人民币跨境政策和相关制度安排,聚焦贸易投资便利化,让人民币更好用。
“我们要继续深化与共建国家金融合作,进一步优化与共建国家的双边本币结算机制,完善人民币海外清算网络,扩大CIPS系统覆盖范围,畅通中国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之间的跨境人民币结算渠道。”该负责人表示,还将优化人民币跨境使用制度和安排,在坚守风险底线的前提下,支持与我国经贸往来密切和人民币使用空间较大的共建国家建立双边本币互换安排。
以绿色金融促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
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是,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走过第11个年头,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诸多领域的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绿色金融就是其中的一个关键领域。
据记者了解,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投资项目兼具环境友好、气候适应和社会包容等属性,中国人民银行指导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与伦敦金融城牵头多家机构起草发布了《“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GIP),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投资绿色化。截至2024年末,已有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49家机构签署,并先后成立了中亚、非洲和东盟地区分会。
“GIP的目标是通过金融手段支持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将环境因素融入项目规划和建设中,通过环境风险分析、强化披露和产品创新,扩大绿色投资,减少高碳和污染性投资。”北京市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国际合作中心主任程琳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这是由中方作为主要发起者、面向国际的一个重要平台,对推动“一带一路”投资绿色化具有重要意义,并将促进巴黎协定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落实。目前,在GIP框架下,工商银行牵头开发了“一带一路”项目环境与气候风险管理工具,实现分行业的气候风险测算,并发布《“一带一路”转型风险与机遇》报告。
此外,为便利共建国家在境内发行绿色债券,中国人民银行联合有关部门发布《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与欧委会联合制定《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以下简称《目录》),以提升国内绿色债券标准的兼容度。
“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而言,《目录》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可为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提供指引,为继续推进多边绿色标准合作提供借鉴,为国家间气候合作提供金融样板。”程琳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从投资者的角度看,该目录有助于判断资产是否为“绿色”,特别是对比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活动。从发行人的角度看,《目录》可以为制定企业内部绿色金融框架、开展业务审批提供参考,由《目录》框定的经济活动类型也与市面上享有绿色溢价的金融工具所支持的活动高度重合。对部分“一带一路”国家的金融机构而言,如果所在国还没有官方的可持续金融分类目录,这些机构可以考虑使用《目录》对其绿色金融活动进行统计、贴标和披露。
“下一步,我们将引导资金更多流向绿色发展领域,落实好GIP,不断扩大其影响力。”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要鼓励金融机构按照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的要求,丰富绿色金融工具,为更多绿色清洁项目提供支持,惠及更多民生。
责任编辑:袁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