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省的实践与探索一直引人关注。
当前,广东经济“稳”字当先,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根据广东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3年和2024年,广东经济总量连跨13万亿元和14万亿元台阶。在这一亮眼“成绩单”的背后,金融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在支持广东经济回升向好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广东金融系统有何特色?近日,《金融时报》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以下简称“广东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张奎。
《金融时报》记者: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能否结合2024年广东省经济金融运行情况,介绍一下金融如何有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张奎:2024年,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超14万亿元,占全国比重约为1/10。2024年,广东本外币贷款余额28.4万亿元,余额占全国比重为10.9%,与广东经济占全国份额基本一致,为实体经济回升向好提供了稳固有力的支持。
具体来看,2024年,广东主要金融指标平稳增长,信贷投放结构持续优化,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为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金融环境。一是金融总量指标平稳增长。2024年,广东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4万亿元,融资结构优化,直接融资加快增长,占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比重达到32.5%,同比提升15个百分点。2024年末,广东本外币存款、贷款余额分别为28.4万亿元、36.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5%、4.6%,增速高于同期名义经济增速。二是信贷资源向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聚集。2024年末,广东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7.2%、7.0%、25.5%,普惠小微贷款、涉农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12.8%、13%,绿色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8.9%,均高于总体贷款增速。三是金融让利实体经济力度加大。2024年12月,广东(不含深圳)金融机构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23%,同比下降0.61个百分点。全年贷款利率下降为企业和居民减少利息支出合计约1300亿元。
《金融时报》记者: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落实货币政策方面,广东省分行有何举措?成效如何?
张奎:2024年,广东省分行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中国人民银行工作部署,围绕广东省委“1310”具体部署,积极落实支持性货币政策,有力支持广东经济回升向好。例如,两次降准共1个百分点,为辖内法人金融机构释放长期流动性381亿元,幅度为近年来最大;央行政策利率两次下调合计0.3个百分点,带动市场贷款利率和存量房贷利率下行,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指导银行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惠及广东717万户家庭,平均每年减少家庭利息支出290亿元。
此外,用好用足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例如,单列“粤科融”支小再贷款专项额度,开办绿色票据和碳减排领域票据再贴现,积极争取新增120亿元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支持广东抗洪救灾及灾后重建。再如,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特色产业”的资金投放模式,向高端制造、智能装备、新能源、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现代化农业等重点领域和特色产业发放再贷款再贴现资金达527亿元。2024年,广东省分行累计为辖内金融机构办理再贷款再贴现2223亿元,同比增加84亿元,惠及涉农、小微、民营企业等市场主体8.5万户,普惠小微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5%,同比下降0.54个百分点。
《金融时报》记者:您提到“支持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广东省分行有何经验可以分享?
张奎:主要从三方面来看,一是强化政策引导。制定发布广东省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1+5”系列方案,联合有关部门出台广东“科技金融15条”,推动完善科技信贷风险补偿机制,联合修订发布科技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办法,牵头制定全国首个企业碳账户融资标准,推动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提供财政贴息、奖补等融资配套机制,为金融机构服务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绿色低碳、“百千万工程”、海洋经济等重点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是强化资金支持。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普惠养老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快落地,通过低成本政策资金撬动信贷资金投放。为全省设备更新项目提供224亿元技术改造专项贷款支持,落地全国首笔碳账户数据产品质押贷款,广东省分行辖内可使用碳减排支持工具的地方法人银行扩大至5家。2022年以来,广东金融机构运用碳减排支持工具向广东企业累计发放碳减排贷款1236亿元,惠及企业527家,预计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215万吨。大力推广“整村授信”“整园授信”“整域授信”。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推送养老机构和企业清单,完善信贷“白名单”,推动金融机构发放普惠养老领域贷款3.5亿元。
三是强化金融创新。支持省内金融机构首创并推广科技金融“缺口介入机制”,畅通和拓宽科技型企业全链条全生命周期、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的各环节。此外,还有绿色金融“四碳”融资机制、海洋产业蓝绿融合、农村金融“户户通”工程等金融服务典型模式,不断提高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质效。拓展养老金融应用场景,聚焦产品服务多元化和适配性。积极推广数据资产入表融资业务。
《金融时报》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广东省分行如何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
张奎:去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考察,并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深入推动横琴合作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动力源泉。近年来,广东省分行紧抓深化改革开放的机遇,有序扩大金融业高水平开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举措。
支持重大平台建设。推动“横琴金融30条”落实落细,构建了横琴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截至2024年末,累计开立266个账户,办理资金汇划591.91亿元。实现澳门居民在横琴“澳门新街坊”使用澳门元进行小额移动支付。支持广州南沙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率先试点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一揽子政策,落地业务金额超过3000亿元。
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推进绿色金融标准在粤港澳大湾区互认,协调并促成广东省政府首次在香港、连续两年在澳门发行贴标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的绿色债券。升级推出“跨境理财通2.0”,粤港澳三地参与试点的个人投资者达13.6万人。推广粤澳跨境数据验证服务,探索“可用不可见”的金融数据跨境流动新模式。
推进跨境贸易投融资便利化。人民币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第一大跨境结算货币的地位更加巩固,2024年,人民币占大湾区内地与港澳本外币收支的63.2%。率先建立“本外币并行、高低版搭配”的跨境资金池管理框架,共纳入103家主办企业、1213家境内外成员企业。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和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试点稳步运行,支持辖内15家试点机构获得额度38.4亿美元。
此外,广东省分行对接国际高标准,落实制度型开放要求,一视同仁支持中外资金融机构参与了数字人民币、跨境理财通、港澳居民代理见证开户等金融创新业务(试点),如渣打银行、汇丰银行等11家外资银行纳入“跨境理财通”试点银行范围。通过不断争取和落实金融业务试点,有力推动了广东金融改革开放走在全国前列,也为中外金融机构创造了发展机遇、增强了发展动能。
《金融时报》记者: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广东省分行如何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质效,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张奎: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广东省分行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工作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贯彻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和外部冲击,提升金融管理与基础金融服务质效,以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创新为引领,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扩大内需、稳定预期、激发活力,进一步推动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年,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有效贯彻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强化利率政策执行和传导,保持金融总量稳定增长,用好用足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满足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二是聚焦更好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广东金融五篇大文章打开新局面。三是充分发挥宏观审慎与金融稳定功能,筑牢金融安全防护网,推动重点领域风险有序化解,守牢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四是稳步推进金融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大湾区金融开放创新,持续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助力广东金融创新发展继续走在前列。五是进一步优化外汇管理与服务,释放更多外汇管理改革红利,持续优化外汇服务,加强和完善外汇监管,支持广东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六是进一步强管理、优服务,持续提升基础金融服务质效。
责任编辑:杨喜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