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加快补上内需特别是消费短板,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位列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首要任务;3月1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从宏观层面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其规模和活跃度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在微观层面,消费与民众生活紧密相连,反映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涵盖了民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经济发展成果的直接体现。
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叠加影响,我国消费领域面临诸多挑战。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外部需求不稳定,对国内消费市场产生一定传导效应。此外,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结构调整过程中部分行业面临转型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收入预期。加之一些不确定性因素改变了居民消费习惯,使消费市场的恢复进程受到阻碍,消费增长动力亟待进一步激发。
如何看待当前消费形势?提振消费有哪些抓手?金融在其中发挥了何种作用?围绕相关话题,《金融时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专家。
“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消费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增长和质量提升的贡献是非常大的。”近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研究所原所长王微在《2024年中国消费者金融健康报告》发布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当前存在一定的消费不足,但消费领域也涌现出诸多新机遇新亮点,百姓对于“提质扩容”类消费,包括中高端消费、服务性质的消费需求旺盛。
消费结构性转型渐成趋势
“从发展阶段来讲,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根据国际经验,最终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的贡献和拉动作用在这个阶段应该超过60%。”王微对记者表示,过去几年,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居民收入、就业以及信心受到一定影响,使得居民在消费决策上更加谨慎,消费增长动力不足。
“此前,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已经超过50%。近几年,这一数据出现较大幅度波动。2022年,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超过30%;2023年,消费加快恢复和回补,加之出口下滑,最终消费对GDP增长贡献达80%以上;2024年又重新回到45%左右的稳定水平。可见,消费的稳定对经济稳定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王微分析认为。
实际上,一些新的亮点也开始显现。“当前,我国消费结构正处于快速转换时期,呈现出一些积极亮点。从支付宝平台可以看出,音乐会、电影、文化旅游等消费的上升速度较快。这种消费结构的转换,反映了消费者消费观念的变化,也为消费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蚂蚁集团研究院院长李振华说。
王微也持相似观点,她表示,一方面,当前,年轻人在部分消费领域追求大牌平替产品,通过数字化、大数据赋能,以较低的价格获得高品质的消费体验,同时,还实现了消费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他们在新兴消费领域,如演出、体育赛事、文化旅游等方面的消费支出显著增加。
“现在老百姓的消费在提质扩容方面表现得非常强烈。”王微说,百姓对中高端品质消费的需求、对大量服务消费的需求,再加上现在新技术革命下对创新性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都在加快增长。从2024年数据可以看到,新的消费动能对于消费稳定和经济增长的贡献是超过传统意义上刚需消费贡献的。
不过,要激活这部分消费,需要建立在更好的金融健康水平基础上。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院长贝多广把这类消费统称为“松弛消费”。贝多广表示,松弛消费是指非必需品消费,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将改善型消费、服务型消费归入其中。这一类消费潜力的挖掘建立在更好的金融健康水平的基础上,只有基本的生活所需获得保障、可支配资金增多、个人对未来充满希望,才可能会有这类消费倾向。
农村消费成新蓝海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城镇消费升级这一趋势性变化,农村消费形态正发生深刻变化。王微表示,一方面,农村人口向县城和大型城镇集中,以县城和产业园区为核心的区域带动就业,促进人口集聚。这使得县域地区的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消费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像奶茶、咖啡等城市熟悉的品牌纷纷进入县域市场,满足当地居民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农业的生产方式也在发生变化,规模化种植和养殖加快发展,农民的收入因规模化经营得到提高,既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多金融服务的机会,也进一步推动农村消费的发展。
在多位专家看来,农村消费大有可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认为,消费不足重点是服务消费不足。“服务消费和城市化水平直接相关。简单来说,像医疗、教育、社保、文化、娱乐等,在传统农村或者部分经济水平比较低的县城,目前这类消费仍然存在供需不平衡的现象。”刘世锦说。
专家认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是提升农村消费、缩小城乡消费差距的关键。为此,应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交通、通信、物流等条件,为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提供保障。此外,加强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建设,提供特色的金融服务,也有助于促进城乡消费均衡发展。
金融助力激发消费新活力
综合受访专家观点来看,“00后”“90后”等年轻群体以及农村地区60岁以上老人、新市民群体等金融健康水平较低,但消费潜力巨大。“加大对这些群体的投资,提升其社会保障水平,提供更多金融支持,能有效激发消费潜力。”李振华说。
“一方面,他们正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投资于人’的重点对象;另一方面,当他们的金融健康水平提升之后,将会释放更多的松弛性消费。”贝多广说。通过解决当前消费领域存在的困难,抓住“投资于人”、农村消费和消费结构转换带来的机遇,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我国消费市场有望实现稳定增长,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未来,持续关注消费市场的变化,不断调整和完善政策,将是推动消费持续增长的关键所在。
李振华建议,可以创新消费信贷政策工具,如对消费信贷提供再贷款支持、开展消费信贷不良资产转让试点等,加大对消费的支持力度;在财政政策方面,对消费领域的分期付款或信贷提供财政贴息,降低消费者的消费成本;在产业政策方面,开放教育、医疗等服务业准入,鼓励企业提供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推动产业升级。通过政策的协同与引导,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市场的繁荣。
此外,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一些创新手段的合理运用也被视为重要的辅助手段。“数字金融可以在帮助消费者管理日常消费、合理利用信贷资源、实现结构合理的资产配置、获得应有的风险保障等方面发挥作用。”有业内专家表示,这些工具有助于提升消费者的金融能力,提升其金融健康水平,进而提高消费水平。
责任编辑:杨喜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