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山西省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欢迎您来到山西省金融服务平台!更多金融产品请关注“全国信易贷平台”
金融动态
 
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今年会下调吗?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5/4/30 点击:125 分享按钮

最新一期普通型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下降,引发人身险业广泛关注。

4月21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组织召开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专家咨询委员会2025年一季度例会,就宏观经济形势、市场利率走势和行业发展情况进行研究。与会专家认为,当前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2.13%。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数值与今年1月发布的研究值2.34%相比,下降21个基点。

此次预定利率研究值的下调,被业内视为人身险产品发展的重要风向标。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预定利率研究值的下调,保险公司调整人身险预定利率上限的压力进一步提升,预计最快在今年三季度,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将迎来新一轮切换。而预定利率的下调,不仅将有效降低保险负债成本,大幅缓解行业潜在利差损风险,更为浮动收益型产品创造了更有利的发展环境。

预定利率研究值下调21个基点

“保险产品预定利率”可以理解为保险产品预估给投保人的回报率,预定利率上限就像是监管部门为保险产品设定的“天花板”,防止保险公司给出不合理的过高回报率而产生兑付风险。而预定利率研究值主要用于指导保险公司调整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结合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10年期国债收益率等市场利率变化和行业资产负债管理情况研究得出。

2024年8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首次提出“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明确了保险产品预定利率如何与市场挂钩及调整。

今年1月10日,金融监管总局向业内下发《关于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保险行业协会按季度发布预定利率研究值,保险公司需据此动态调整产品定价。就在该通知发布当日,保险行业协会组织召开首次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专家咨询委员会例会,确定当时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2.34%。

对于此次预定利率研究值下调21个基点,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市场利率走低、定价机制和政策审慎导向的共同结果。截至2025年4月21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1.67%,最新5年期以上LPR为3.6%,国有大行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在2%以下。

“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市场利率的下降导致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也随之降低。从短期趋势判断,未来两年人身险产品利率或将持续跟随市场利率调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告诉《金融时报》记者,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的下调,意味着新产品费率上调,保险公司利润水平提升,但同时也会增加销售难度。他认为,保险公司应积极跟进,降低营运成本,提高服务水平,从其他方面反馈消费者,让保险产品在各类金融产品中更具吸引力。

此外,业内人士认为,在低利率环境下,保险公司仍面临较大资产负债匹配压力。此次保险行业协会及时调整预定利率研究值,有利于引导行业负债成本改善,缓解利差损风险。

预定利率或于三季度调降

根据人身险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当在售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连续两个季度比预定利率研究值高25个基点及以上时,保险公司要及时下调新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并在两个月内平稳做好新老产品切换工作。

当前,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5%,而最新公布的预定利率研究值为2.13%,两者之间差值已经达到37个基点。不过,传统险预定利率上限还未连续两个季度比预定利率研究值高25个基点,目前尚未触发调整要求。

“若7月公布的研究值仍然低于2.25%,预计保险公司将在8月至9月再次下调预定利率。”光大证券研究所研究员王一峰团队认为,考虑到研究值进一步下行压力,且预定利率最高值应为0.25%的整数倍,预计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将下降50个基点至2.0%。分红险和万能险预定利率最高值需按照一定差值同步调整,预计调整幅度为25个基点/50个基点,即分别降至1.75%/1.5%、1.25%/1.0%。

“理论上,至少需要下调25个基点。”国金证券非银金融首席分析师舒思勤也表示,考虑到利率延续低位下行,预计三季度研究值很难向上突破2.25%,预计传统险预定利率或直接降至2%。

根据相关要求,今年二季度保险行业协会公布的预定利率研究值若再次低于2.25%,将触发预定利率调整机制。保险公司需在7月至8月完成新老产品的切换工作,并于9月正式推出按照新预定利率设计的新产品。

回顾近年来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的调整轨迹,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2024年8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明确自2024年9月1日起,新备案的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5%;自10月1日起,新备案的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0%,新备案的万能型保险产品最低保证利率上限为1.5%。金融监管总局近日发布的《关于加强万能型人身保险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进一步优化万能险产品规则,允许保险公司在满足相应约束条件时,对万能险产品调整最低保证利率,有效防范利差损风险。以当前1.5%的最低保证利率为例,业内预计,当市场利率下行时,万能险产品最低保证利率或将逐步降至1%甚至0.5%。

浮动收益型产品更具发展土壤

在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专家咨询委员会一季度例会上,保险业专家认为,应当加快浮动收益型产品转型,强化资产负债联动管理,推动降本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

“从中长期来看,传统险预定利率将降至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分红险等浮动收益型产品将更具发展土壤。”王一峰团队认为,随着险企浮动收益型产品占比逐渐提升,负债成本的压力缓释及投资风险的有效分散,将有助于险企进一步提高权益配置比例,加大入市力度;同时,在新金融工具准则下,险企将通过高股息策略系统性提升OCI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股票占比,在降低利润波动的同时,增加确定性分红收入,以弥补票息收入的减少。

当下,分红险是能够兼顾消费者利益与险企风险管控等多方诉求的产品。多家险企高管不久前在2024年业绩会上表示,要将分红险产品占比提高至50%。东吴证券非银金融首席分析师孙婷认为,对于保险公司而言,目前险企投资端严重承压,发展浮动收益类产品,有助于缓解利差损风险。

对于消费者而言,分红险同样具备很高的吸引力。在低利率环境下,传统险因预定利率不断下调,保本收益率也随之降低,吸引力大幅减弱。而兼具“保证收益+潜在分红”的分红险,既能给予客户保证收益,又能分享潜在高额分红,或将成为当前客户资产配置的优选。

当前,保险行业发展浮动收益型产品的热潮持续升温。保险行业协会披露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人寿保险共推出新产品超170款,其中分红型、万能型人寿保险占比近四成。此外,在120余款年金保险中,分红型、万能型的年金保险占比超三成,较去年上升10个百分点。

延伸阅读

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

2024年1月,金融监管总局召开年度工作会议,提出坚定不移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引导金融机构聚焦主业、苦练内功、降本增效,切实提升行业发展可持续性。

2024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保险业强化资产负债联动监管,健全利率传导和负债成本调节机制。

为适应市场形势变化,强化资产负债统筹联动,切实提高人身保险业负债质量,2024年8月,金融监管总局印发《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引导人身保险业主动下调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同时,提出建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预定利率将与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5年定期存款基准利率和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等长期利率挂钩,并按照市场化原则和规则进行动态调整。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认真贯彻落实金融监管总局要求,立足行业实际,开展专题研究,充分借鉴有益经验,目前已在2025年1月、4月两次发布预定利率研究情况。

(资料整理? 王笑)

责任编辑:杨喜亭
主办单位:山西省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运营单位: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金融发展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3-2021 山西省金融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许可: 晋ICP备19001058号 您是第20505273位访问本站的贵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