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脚走遍天下“:电子货币 最近几十年来,信息技术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货币家族又增添了一个新成员——电子货币。电子货币无影无踪,它依托金融电子化网络,以电子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手段,以电子数据形式存储在计算机系统中,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以电子信息传递的形式实现货币流通和支付的功能。银行卡就是我们常见的电子货币的载体之一。 电子货币有什么神通呢?我们来对比几个历史画面: 画面1:汉代。人们到市场上购物,常常要背一大包沉重的“五铢钱”。要是想把数量很大的黄金运到外地,还得花钱雇来镖师沿途护卫。 画面2:唐代。商人们到京城做买卖,只要把金属货币存到当地政府的进奏院(各地政府在京都的办事机构),由进奏院开出凭据——也就是所谓的“飞钱”,就可以凭“飞钱”到故乡或其他地方的相应部门兑回货币。 画面3:当代。人们到商场购物消费时,只需要带一叠纸币就可以了。当买卖支付的时候,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方便易行。如果到外地旅行,不愿随身携带大量的现金,也可以通过转账汇款轻松解决。 画面4:今天。人们足不出户,坐在家里就可以在网上商店购买商品,鼠标一点就可以完成支付。走进商场享受购物快乐,也无需口袋鼓鼓的塞满纸币,只要一张薄薄的磁卡,轻轻一刷,就能完成交易。向外地的朋友汇款也不再需要等上几天,这边往朋友的银行卡内存了钱,那边的朋友就可以立即取款。甚至到国外旅行购物,人们也只需要携带一张小小的磁卡就可以了。 电子货币的产生是货币史上的一次飞跃。现在,电子货币已经广泛渗透到现代生活中,它在完成交易支付时比纸币更加便利和快捷。使用电子货币,可以存款取款;可以代替现金实现转账支付,直接用于消费结算;也可以向银行办理消费信贷,提前消费;还可以办理异地汇兑。比如,有的信用卡除了可以用于日常消费外,还可以代发工资,代缴手机费、有线电视费、固定电话费、(寿险)保险费;有的信用卡还允许持卡人在银行存款账户和证券投资账户之间转账,灵活调动资金投资股票;有的银行卡还允许持卡人透支,在特约商户进行贷款消费……电子货币的广泛使用,还大大省去了印制纸币必须花费的昂贵成本。此外,电子货币比纸币更不易伪造,使用起来更安全、便利。 钱非万能,但没钱万万不能 西晋文学家鲁褒曾经写了一篇《钱神论》,把钱说成无所不能的神,说钱“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有钱可使鬼”。我们反对拜金主义,但也必须承认货币在社会经济运行中发挥的伟大作用。这些作用主要有: 货币首先是一把尺子,一把衡量商品价值的尺子。双方做买卖,必须讲究等价交换,否则买卖很难做成。1989年,有位商人用中国产的罐头等轻工业品换来俄罗斯的4架飞机。那么,我们怎么知道多少罐头和飞机的价值相等呢?靠的就是货币这把尺子。只有当用货币衡量的罐头价值等于4架飞机的价值时,俄罗斯人才会心甘情愿地把飞机交给对方。在我们的生活中,货币这把尺子无所不在。走进商场,琳琅满目的商品各有标价,一目了然。这就是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 货币还是买卖的桥梁,是商品流通的中介。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买卖中,货币承担着交易媒介的功能。从远古时期的贝壳,到后来的金、银、铜板,再到纸币,再到如今的电子货币,货币的每一次进步都使买卖变得更加便利。 货币具有贮藏财富的功能,是财富的象征。很多价值很高的商品难以长期保存,很难作为财富贮藏,而黄金等金属货币的体积小,不易腐烂,所以古人都把金属货币作为财富贮藏起来。今天的货币仍然充当贮藏手段,人们在银行的储蓄存款正是人们贮藏的财富。 货币还是支付工具。比如,在赊销、贷款、工资发放等方面,货币是支付手段。凭借货币的这种功能,买和卖被分离了,很多更复杂的买卖得以成交。 货币还承担着国际货币的职能。如今地球变成了“地球村”,国际贸易日益频繁,交易的媒介也是货币。当然,能够充当国际货币的,自然是实力比较强、经济繁荣稳定的国家和地区的货币,比如美元、欧元、日元等。如果一国政治动荡、经济混乱、其货币朝不保夕,人们在国际贸易中自然不会接受这样的货币。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提高,人民币也越来越为更多国家和地区所接受。 货币的“规矩”:货币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货币也自有货币的规矩——货币制度。货币制度由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一国的货币制度至少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货币用什么材料来制作?比如,货币是用贝壳还是铜铁?是用金银还是纸张?货币材料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的,但国家要对此从法律上给予肯定和保护。 货币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我们必须给货币规定计量单位,比如,过去铜钱的单位是“文”、 “贯”,金银的单位是“两”、“斤”,今天人民币的单位是“元”。美国的货币单位是“美元”,英国的货币单位是“英镑”,俄罗斯的货币单位是“卢布”等。 货币分为几种?货币分为主币和辅币。比如人民币的主币是“元”,辅币有“角”、“分”;“美元”是美国的主币,而“美分”则是辅币;英国的主币是“英镑”,辅币则是“先令”。主币主要用来支付,辅币则主要用于找零。 货币由谁发行,怎么发行?过去曾经允许私人铸造铜钱,现在一般规定除了中央银行谁都不能发行货币。 货币发行的依据是什么?发行货币不能凭空印票子,货币制度必须规定清楚发行货币以哪种资产为依据(也叫发行准备)。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随着货币的演变,货币制度也在不停地演变,先后存在过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银本位制的本位货币是银;金银复本位制的本位货币是金和银;金本位制则以金为本位货币;纸币发行以这些金属货币为基础,可以自由兑换。后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金属货币本位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世界各地都确立了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钱多未必好:纸币流通规律 1937年,抗日战争刚刚打响的时候,在国民党统治区,人们用100元法币(国民政府发行的纸币)可以购买两头黄牛;1938年,只能买一头黄牛;1939年,只能买一头猪;1941年,可以买一袋面粉;1943年,能买一只鸡;1945年,能买两个鸡蛋;1946年,只能买六分之一快固本牌肥皂;1947年,只能买一粒煤球;1948年,只能买0.002416两大米;1949年5月,这100元法币只能买0.000000245粒大米! 上面这组数字形象地反映了国民党统治时期恶性通货膨胀给老板姓带来的灾难。前后仅十几年,能买两头牛的100元纸币(法币)为什么会贬值到连一粒大米也买不到了呢?原因很简单:票子发多了! 您也许会很奇怪:人们手里的票子(钱)多了,难道不是好事吗?事情没这么简单。国家发行的纸币过多,非但不是什么好事,还有可能变成一场灾难!这是因为,在纸币强制流通的条件下,纸币发行的数量不能随意确定,而必须根据经济的实际需要。我们看一个简单的公式: 流通中所需要的纸币发行量=全社会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全社会商品价格总额就是全社会买卖的所有的商品数量乘以它们各自的价格,货币流通速度就是纸币在买卖者手中的平均转手次数。比如,一年内买卖的商品价格总额是100亿元,一年内纸币平均换手4次,那么就需要发行25亿元纸币(100亿元÷4次)。 如果货币发行过多,老百姓手中的钱大大超过社会上可供销售的商品的价值,商品价格就会大幅度上涨,产生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严重的时候,物价会飞涨。 既然票子发多了不好,那么发少了又会怎样呢?如果货币发行过少,老百姓手中的钱大大少于社会上可供销售的商品的价值,则有可能带来通货紧缩。当出现通货紧缩的时候,物价下跌,企业亏损裁员,工人失业,消费萎靡,人们的生活同样也会陷入困境。 所以,货币发行多少必须遵守货币流通规律,并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来确定。 通货紧缩就是一般物价水平普遍、持续下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货币供应量也会下降,通常还伴有着经济的衰退。 摘自《金融知识国民读本》 中国人民银行编著 中国金融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