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宣布,将下调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0.1个百分点,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据悉,两项政策将分别从5月8日和15日起实施。
潘功胜表示,下调政策利率0.1个百分点,预计将带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随之下行0.1个百分点;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预计将向金融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
“央行宣布降准降息,并推出多项增量金融政策,这一系列举措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对实体经济以及金融市场运行有着积极影响。”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来说,降准降息等政策措施所提供的规模可观、低成本的中长期资金,对于降低负债成本、稳定净息差具有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政策效果也将通过金融机构进一步传导至实体经济,带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提振市场信心,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稳定增长。
“双降”符合当前需要
降息又降准,市场普遍将此次央行的“双降”政策视为超预期。
事实上,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流动性状况是决定政策调整的主要触发因素。“政策实施需要相机抉择,综合评估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动态调整。”潘功胜表示。
当前,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经济碎片化和贸易紧张局势加剧,扰乱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引发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削弱全球经济增长动能。尽管当前外部形势复杂多变,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方向是非常清晰而坚定的。
“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方将始终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坚定不移维护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坚定不移与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中方愿与各方一道,不断深化互利合作,加强沟通协调,共同抵制单边保护主义和霸权霸凌行径,共同维护自由贸易和多边主义,推动建设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7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中美经贸高层会谈答记者问时如是说。
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4月2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表示。业内普遍认为,此次发布会推出的一揽子金融政策,是贯彻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的具体举措。
“政治局会议提出‘适时降准降息’已释放明确政策信号。”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认为,降准0.5个百分点,将显著增加商业银行信贷供给能力。政策利率下调0.1个百分点,有利于降低企业和居民融资成本,提振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韧性,夯实内生增长动力。
支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从银行体系角度看,降准直接释放流动性。“银行所需缴存的准备金降低,可将更多资金用于贷款发放,利于优化银行资产结构,提升资金运转效率。”曾刚表示,“降息则降低了银行资金成本,推动银行下调贷款利率,有助于实体经济降低融资成本,提升投资和消费意愿。”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跟随政策利率同步下调,有助于提升相关政策工具对金融机构吸引力,助力金融机构更好平衡成本收益。”梁斯表示,在量价政策协同支持下,金融机构将持续增大在相关领域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创新业务模式,提升服务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能力,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
受美国关税政策干扰,全球经济增长面临的不确定性日益严峻,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4月发布的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将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从年初的3.3%下调至2.8%。
“在复杂的外部环境影响下,我国面临外部需求减弱、出口压力增大的挑战。货币政策适时发力有助于稳定经济主体预期,提升我国经济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梁斯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降准降息,能有效提升市场流动性,释放积极信号,稳定市场预期,助力经济企稳回升。”曾刚认为,货币政策“组合拳”配合资本市场支持工具、稳外贸等措施,增强了多层次融资、风险防控和逆周期调节能力,有助于巩固经济复苏基础,应对外部冲击。
受访专家一致认为,此轮央行降准降息等宽松政策,顺应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不仅将为银行体系补充“弹药”、增强服务能力,也将在更大范围内提振信心、稳定市场,推动中国经济实现平稳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袁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