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山西省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欢迎您来到山西省金融服务平台!更多金融产品请关注“全国信易贷平台”
政策指引
 
中国人民银行驻村工作队的乡村振兴答卷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5/7/11 点击:67 分享按钮

2024年初春,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潮席卷红河干热河谷。位于滇南红河县迤萨镇的小河村,正经历着十年一遇的严峻考验——霜冻压垮了反季人参果藤蔓,田间收购价暴跌60%,13吨待采果实面临滞销。“果子熟得快,烂得更快。”该村村委会白支书捧着冻伤的果实说。

中国人民银行云南省分行驻村工作队通过省、州、县三级人民银行系统联动,组织央行系统员工带头购买,72小时销售出6吨人参果,解了村民的燃眉之急。此外,他们与快递公司谈出80%运费降幅,把每件5元的快递费变成“出山通行证”,用“保底价”合同让人参果直接进超市。300箱云端订单让小河村的人参果在72小时内穿越山海,把寒潮冻住的损失,变成了产销对接的新商机。

这是央行工作者深入一线,躬身践行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2020年,我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在全球减贫事业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中国篇章。脱贫攻坚目标完成后,自2021年开始,党中央设立了5年过渡期,有效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在此进程中,金融系统扮演着关键角色,持续为乡村振兴贡献重要力量。

作为金融行业扶贫和中央金融单位定点扶贫“双牵头”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既是相关政策的制定者,也是落实金融支持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过渡的践行者。中国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结合各地实践和特色积极行动,探索出了产业帮扶的新路子。

改变韦留村,从一台收割机说起

秋收时节,天气瞬息万变。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韦留村的玉米地里,村民们正在忙碌着。一场暴雨即将来临,玉米却来不及收割。

这样的困境,曾是韦留村的常态。这个以小麦、玉米为主要粮食作物的村庄,90%的土地靠人力和小型农机耕种,过去几年,常常因农机不足赶不上农时,影响粮食生产。村干部算过一笔账,如果能及时抢收,全村每年能多收近一成粮食。

转机出现在2024年春天。中国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的驻村工作队了解到上述情况后,促成了一份30万元的采购单——一台四驱雷沃联合收割机开进了韦留村。

为了让这台机器真正“扎根”,工作队和村民们一起定了规矩。在村委会的公示栏前,村民们举手表决通过了“四议两公开”流程:资金来源、农机型号、承包方案全程上墙。为确保农机的安全、高效使用,协助韦留村建立了完善的农机管理制度,明确承包人的责任和义务,要求承包户定期对农机进行维护保养,确保农机性能良好;与承包人签订合同,要求优先保障韦留村用机,在韦留村收割种植完后可到其他区域作业。同时,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对农机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脱贫户、低保户成了新规矩的受益者。根据规定,这类家庭收割作业每亩减免10元,耕犁作业每亩减免5元。“以前雇人割麦要花好几天,现在用机器几个小时就完成了,省下的时间能去镇上打零工。”一位农户抚摸着刚晒干的麦粒说。

这台收割机背后,是一套精心设计的制度体系,也换来了全方位的效率提升。通过购置和使用联合收割机和拖拉机,韦留村实现了小麦、玉米等主粮作物从种到收全周期的机械化操作。据统计,2024年韦留村粮食产量较往年实现了11%的增长。

不仅如此,通过农机招租,韦留村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8万元,为村集体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收入用于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发展、困难群众帮扶等方面,进一步提升了村集体的服务能力和治理水平。近年来,村里利用集体经济收入修建了村内道路、安装了路灯、改善了灌溉设施,村容村貌得到了明显改善,村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村集体还利用资金开展了文化活动、评优评先、党建宣传等工作,增强了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提升了党组织的凝聚力。

一台收割机不仅改变了农户长期的困局,更在韦留村种出了新的信心——当金融活水以看得见的方式流进田垄,那些曾经困住农民的难题,终于变成了颗粒归仓的答案。2025年,中国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工作队继续筹措资金,向韦留村捐资25万元购置了一台高性能拖拉机,并配备了犁地机、旋耕机和打草机,新的支持乡村振兴故事还在继续……

海拔3750米高寒地的一二三产业发展之路

在青海泽库县羊玛日村的草原上,金融活水滋养出一片产业兴旺的新图景。中国人民银行青海省分行驻村工作队带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一步步帮村民们蹚出了一条“靠山吃山、靠草吃草”的特色发展之路。

海拔3750米的高寒地带能种什么?工作队跑遍州县找项目、筹资金,用535万元建起的食用菌大棚,成了村里的“聚宝盆”。4名村民在这里实现了稳岗就业,每月4000元的工资让他们的日子有了奔头;49人次的临时务工机会,让农闲时的牧民也能在家门口挣钱。2024年,35万元的分红揣进村民腰包时,有人算起了账:往后5年每年至少能分40万元,这可是草原上长出来的“长效收益”。

屠宰厂里的机器轰鸣声,是另一种动人的致富节奏。工作队帮村里争取到联合产业屠宰厂200万元资产确权,签下的3年承包协议,让羊玛日村稳稳拿到了分红——2024年5万元、2025年6万元、2026年7万元。上海浙石期货捐建的20万元销售点,更是让牦牛肉、藏系羊等特产有了展示窗口,从草原直供市场的路越走越宽。

脚下的路好走了,产业才能发展好。工作队协调的250万元投入了基础设施建设,变成了一口口机井、一道道围栏、一座座涵洞桥,还有平整的砂石路。曾经坑洼的村道变得通畅,小型公共设施修补后焕然一新,不仅方便了村民生活,更给产业发展铺就了“快车道”。

如今的羊玛日村,光伏板在阳光下闪着光,食用菌种植业稳步发展,屠宰场的冷链车往来穿梭。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益突破87万元,同比增长1.4倍,在全镇拔得头筹,在全县也名列前茅。从单一的畜牧业到一二三产业融合,草原上的集体经济正以蓬勃的姿态,托举起村民们更踏实的日子。

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基层央行不只是政策的“传声筒”,更是深耕一线的“实干者”。他们带来金融活水,走进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在甘肃,中国人民银行甘肃省分行驻村工作队以党支部建设为抓手带动村民找特色、抓生产,马湾村老党员赵顺顺带着村民搞生猪养殖,仇沟村党员王岁绣用矮砧密植技术带动全村种出1700亩苹果林;青海泽库的羊玛日村,央行工作者不仅协调资金找产业、建厂修路,还以党建为引领,推动建立长效帮扶工作机制,9家单位每年给羊玛日村提供的捐赠资金、物资稳定在14万元以上,如今,食用菌大棚里的菌丝正沿着金融活水的脉络蔓延,光伏板在草原上折射出产业融合的光芒;陕西大荔的麦田里,30万元的联合收割机、25万元的拖拉机成了“新农具”,让机械化作业在6300亩耕地上实现增产11%。这些沾满泥土的实践,让央行的金融初心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落地生根。

责任编辑:袁浩
主办单位:山西省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运营单位: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金融发展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3-2021 山西省金融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许可: 晋ICP备19001058号 您是第21877901位访问本站的贵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