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是我国典型的资源型经济省份。钢铁行业是山西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当地工业行业碳排放的第二大行业。在“双碳”目标下,推动钢铁行业实现公平、可持续的低碳转型对山西尤为关键。
8月5日,山西科城能源环境创新研究院与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在太原合办“资源型地区焕新研讨会”。研讨会聚焦“山西钢铁行业的低碳转型”,邀请了山西省政府部门、山西钢铁行业协会、山西废钢铁应用协会、儿童投资基金会、邮储银行山西省分行、工商银行山西省分行、太原理工大学及钢铁企业等单位的代表参会,围绕山西省钢铁行业碳减排重点、转型挑战、金融支持政策与实践等议题开展了交流。
会上发布了山西科城能源环境创新研究院与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合作的两份研究成果:《废钢铁循环利用:助力太原结构性降碳》(简称《废钢铁循环利用》报告)和《山西转型金融落地发展研究》(简称《山西转型金融》报告)。
其中,《废钢铁循环利用》报告认为,利用废钢铁不仅能促进钢铁行业减排,还能助力城市降碳和产业结构优化。报告提出,到2030年,通过提升电炉钢产量占比达到20%,长短流程废钢比分别达到20%、80%,太原钢铁行业的碳排放占全市碳排放比重将比2023年降低5%。据报告估算,到2030年,太原废钢铁资源供给缺口约为155万-253万吨。报告建议,监管部门通过规划目标引领、加强钢铁行业碳管控、构建“内网”+“外网”回收体系、建设集聚化再生资源园区等方式,推动太原废钢铁循环利用体系建设。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据报告估算,到2030年,若太原全市废钢铁年回收加工能力提升至600万吨左右,废钢铁行业产值占工业行业总产值比重将从1.7%增加至3.8%,助力城市产业结构的绿色发展。
在推动转型的过程中,金融发挥着重要作用。《山西转型金融》报告认为,应加强金融支持,加快推动山西产业转型。报告估算,未来十年,山西钢铁、煤电、焦化行业转型所需资金超过8000亿元。其中,钢铁行业所需资金约1400亿元,现有融资工具难以覆盖巨大的资金缺口。报告建议,在持续完善转型金融政策体系与激励机制的基础上,不断强化能力建设、提升部门协同,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开展转型金融业务、推动高碳行业建立系统性转型认知,助推山西实现绿色低碳转型。
儿童投资基金会全球气候项目主任、中国区首席代表刘强表示,绿色低碳转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因而对山西这样的资源型大省,建议要以更积极的态度推动钢铁及相关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一是要以结构调整为抓手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包括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二是加强跨行业的系统转型,如通过加强绿电直连、储能、氢能等新模式推进钢铁和电力行业的协同转型。三是加强转型金融对钢铁行业的支持,这不仅能为企业转型提供所需的资金支持,其配套的转型规划也能助力企业制定切实可行的转型目标和方案。四是充分认识到绿色低碳转型的必然性和紧迫性,对标国际国内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全面提升地方转型的意识和能力。
山西省钢铁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谢力表示,随着全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山西的钢铁企业都在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并取得显著进展。钢铁行业正式进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这标志着钢铁工业碳排放进入了以交易为手段、以企业为单元的实质性管控模式。碳排放权交易将实质性地影响钢铁企业产品的竞争力,是钢铁产业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重要举措。同时,企业采取的降碳措施得到的市场回报会逐渐增大。
中节能衡准科技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绿色金融业务总监陆文钦表示,金融尚难以满足高碳行业全面低碳转型的需要。在人民银行总行的支持和指导下,各地积极出台地方转型金融标准与指引,降低金融机构开展转型金融业务的执行成本。伴随着钢铁转型进入“技术再造”的深水区,企业争取转型融资,需要制定更清晰的转型目标、更明确的减排路径,也需要监管部门、金融机构的通力合作,形成金融精准支持钢铁转型的合力。
太原理工大学副教授寇静娜表示,山西几乎所有重要的行业都需要转型,都需要金融支持。但现有的政策是分散的,切割的。未来要尽力把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领域进行粘合,持续推进。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张洁清强调,山西要充分利用本省新能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探索具有山西特点的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模式。比如通过推动绿电直连、绿电交易等就地消纳方式,将绿电转化为助力绿色钢铁生产的资源。比如氢冶金,山西对氢能在钢铁行业的应用开展了积极的探索,要充分利用积累的技术经验。同时,作为国家钢铁转型金融目录的试点地区,山西具备发展转型金融的有利条件,建议加速转型金融产品的落地,提升金融对钢铁行业转型的精准支持。
责任编辑:杨喜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