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山西省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欢迎您来到山西省金融服务平台!更多金融产品请关注“全国信易贷平台”
通知公告
 
解码“衢州经验”:小小碳账户释放金融活力 引领老化工城市绿色大转型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3/5/26 点击:154 分享按钮

  一江钱塘水,悠悠几回折。沿江向南溯源而上,至浙闽赣皖四省交界之处,古城衢州已在此坐落1800余年。

  古时,凭借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网络,衢州曾是东南文化、贸易和军事重镇;如今,穿城而过的衢江依旧江流缓缓,与森林覆盖率达71.5%的生态优良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等称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衢州还拥有一个不为外界所熟知的身份——浙江传统重化工业基地。

  “衢州工业结构偏重,工业碳排放量占全市碳排放总量比重超九成,同时以生猪养殖为代表的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在绿色低碳背景下,运用金融力量,破解经济转型与环境约束难题,一直是我们的努力方向。”人民银行衢州市中心支行行长何起东告诉《金融时报》记者。

  2017年6月,衢州市获批全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并成为六省九地中唯一以“金融支持传统产业绿色改造转型”为主线的城市,仿佛一把“金钥匙”,全面打开了这座老化工城市转型发展的大门。此后,衢州绿色金融改革不断迭代跃升,在全国率先构建起覆盖工业、农业、能源、建筑、交通运输和居民生活六大领域,贯穿生产端到消费端的碳账户体系和碳账户金融“5e”闭环系统。

  何为碳账户?“5e”闭环系统又是什么?衢州当地百姓已家喻户晓,《金融时报》记者一行怀揣着好奇的心慕名而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碳账户就是衢州的推动路径。”何起东解释道,以碳账户为“小切口”,记录社会主体的碳排放情况,并通过量化、核算、评估,构建起碳排放e账本、碳征信e报告、碳政策e发布、碳金融e超市、碳效益e评估的碳账户金融“5e”闭环系统,撬动生产生活方式“大变革”。

  “‘衢’字取意为‘所行之路,满目望去皆是佳景’。”在调研路上,《金融时报》记者想起人民银行衢州市中心支行党委委员刘芬所讲的这句话。

  “居浙江之上游,控鄱阳之肘腋,制闽越之喉吭,通宣歙之声势”,作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之一,眼前的衢州似又恢复“五路总头”之势,于四省交界处用独具匠心的建设思路,点亮低碳光芒,为绿色金融筑起美丽中国的生态屏障率先落下颇具示范性的重要一子。

  三阶段改革:始终突出“转型金融”内核

  “衢州市单位GDP能耗为全省最高,是浙江省唯一一个以化工、钢铁、造纸、水泥四大高耗能行业为主导行业的地级市,包括能源企业在内的重化工业碳排放量占衢州市工业碳排放量超90%。”人民银行衢州市中心支行调查统计科科长邓姗姗告诉《金融时报》记者,同时,衢州还是一个农业大市,畜牧业占比较高,生猪养殖量最高一年曾达750万头,每年产生废弃物达500万吨。因此,衢州绿色金融改革的政策体系、标准建设、产品创新等,自始至终都是遵循工业、农业治理两条主线去开展的。

  早在2014年,衢州市便率先启动了省级绿色金融综合改革试点,以探索绿色金融引导工农业绿色发展举措为主要任务,重点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例如,针对传统农业,推出“生猪保险”统保与无害化处理政保合作模式、“安环险”“金伞家庭农场贷”综合金融服务等一系列绿色金融产品;针对工业绿色转型,率先建立绿色信贷制度,控制“两高一剩”行业贷款占比,支持节能减排工程。

  刘芬表示,立足自身发展形势,2014年至2016年,衢州市在绿色产品创新、绿色理念培养、绿色政策指引等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但也存在产品种类不够丰富、绿色标准不够清晰、绿色政策不够系统等问题。

  2017年,伴随着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体系推进,衢州市绿色金融改革迎来新的转折点,在此前改革实践基础上,蹚出了一条“标准+产品+政策+流程”的改革路径。此后,衢州市关于绿色金融的政策激励、标准体系、产品创新、科技赋能等进一步积累、完善,为2020年“双碳”目标提出后高效建设碳账户体系、探索碳账户金融创新提供了可能性。

  通过对“碳”的量化,碳账户实现了划分颗粒度从产业到企业、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目前,衢州市建立的六大类碳账户覆盖各类主体达215.41万个,覆盖全市碳排放总量的90%以上。

  不过,碳账户的数据采集、核算、评价,最终只有落实到场景应用上,才能真正发挥其推动绿色转型的价值。为此,衢州选择将金融作为关键突破口。

  “我们在全国首创‘碳账户金融’服务模式,引导金融机构将碳信息嵌入客户准入、授信管理、利率定价、风险控制等信贷全流程。”邓姗姗表示,通过将衢州金融机构的核心业务系统进行相应改造,与“碳账户金融”这一平台对接,使其变成金融机构在绿色信贷授信过程中的必选工作,引导金融机构主动识别碳资产、推动减排工作;指导金融机构聚焦减污降碳、绿色普惠、生态价值实现等重点领域,加大产品服务创新力度。

  碳账户目前已经成为衢州市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推进“双碳”目标落地的重要抓手。据研究机构测算,“十四五”期间,衢州碳排放强度有望下降19%左右。

  企业碳账户:助力金融资源绿色化配置

  在绿色转型主线下,高耗能行业被推上减碳主力地位,传统企业更是被视作关键主体。

  “目前大家能看到的年度企业碳排放报告,存在覆盖主体少、数据时效差、核算评价标准不一等问题,从而导致政府低碳转型治理、企业精准减碳管理、金融低碳资产识别成为普遍难题,特别是影响了金融机构对绿色低碳转型的牵引作用。为此,衢州市以数字金融为抓手,创新推出涵盖五大功能模块的碳账户金融‘5e’闭环系统,成为破解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难题的一柄‘利刃’。”何起东表示。

  据悉,该系统架构于衢州市绿色金融服务信用信息平台(衢融通),前后贯通衢州市碳账户系统和全市27家银行机构核心业务机,实现省市县三级数据纵横交互,可一键生成“碳足迹”,为企业摸清“碳家底”。

  其中,碳账户e账本是碳账户数据数字化归集、核算、评价的电子账单。“简单来说,就是按产品、行业、区域多维度多层次展示全市碳排放分布情况。”据邓姗姗介绍,衢州在全国率先采用在线监测方式监控企业能耗用量,通过将数据采集器安装到企业前端的方式,按照15分钟/次的频率对企业主体电、煤、天然气、蒸汽等能源数据进行最小颗粒度的远程采集,形成碳账户底层基础数据库。

  在核算和评价环节,衢州市联合若干著名高校团队共同开发六大领域碳核算模型,确保核算的科学性,并建立一个以产品产量为核心的“三维四色”评价模式,通过将企业的碳排放量与行业基准值作对比,对其进行“红色、黄色、浅绿和深绿”4种不同颜色的贴标,既可以帮助企业通过碳账户系统精准发现问题,实现减排的同时兼顾实现能源预算化,也可以应用于后端金融机构对企业绿色资产的识别。

  “我行推出的‘碳融易贷’产品便是基于上述评价结果,实行四色动态管理,针对企业碳减排制定差异化的信贷支持政策。例如,对‘深绿’企业重点支持,给予降低50个基点的利率优惠措施;对‘浅绿’企业在信贷集中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合理支持融资需求,并给予30个基点的利率优惠;对‘黄色’‘红色’企业则分别按谨慎支持、不予以新增准入来对待。”衢江农商银行副行长吾顺波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不过,对金融机构的业务人员而言,“三维四色”评价只是对企业碳排放情况一种大概念上的区分,包括创新金融产品在内的许多业务开展,还需要更具体、更清晰的数据呈现。“但碳账户e账本直接形成的各类计算公式及数据往往较为复杂且不易理解,基于此,碳征信e报告将经主体授权的碳账户核心数据进行归集,再提供给金融机构使用,为其明确支持对象、做好风险控制提供权威参考。”人民银行衢州市中心支行征信管理科科长程建虹介绍称,报告主要包括两类数据:一是年度情况,如企业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贴标结果、税收指标等;二是月度情况,如水、煤、电、气、油的用量等。

  此外,碳政策e发布,即从政府、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三个层面实时更新发布一揽子政策措施;碳金融e超市,可提供一站式在线金融服务,实现企业申请、银行受理、实时监测、结果反馈全流程线上化办理;碳效益e评估,用于精准计量每笔贷款的减碳效果。五个环节环环相扣,实现碳账户基准可操作、可计量、可验证的逻辑闭环。

  目前,碳金融e超市已涵盖了衢州市33家金融机构创新推出的70款碳金融专属产品,主要可分为低碳贷(针对深绿、浅绿企业)、减碳贷(针对红黄企业的低碳项目)、零碳贷(针对光伏等净零排放项目)三个方向。截至今年3月末,衢州市工业、农业领域的企业碳账户总体覆盖家数已分别超过2700家、1800家,企业碳账户贷款余额达514亿元。

  “截至3月末,我行碳账户贷款余额为8.83亿元,累计投放达16.63亿元,支持了超过80家市场主体用于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节能环保改造、清洁生产领域。”宁波银行衢州分行副行长祝麟告诉《金融时报》记者,目前,该行参照“工业碳账户”等级投放的碳账户贷款主要分为两类,一是针对小微碳账户企业的“绿色低碳贷”,最长授信额度有效期可至20年,已累计发放371笔、金额12.46亿元;二是“绿专贷”产品,重点针对年销售5000万元以上的贴标企业,提供差异化大额绿色贷款,同时,明确对“浅绿”及以上且亩均税收超过省市40%水平的企业,主要以信用方式发放,已累计发放47笔、金额4.16亿元。

  个人碳账户:以“碳普惠”激励绿色生活

  碳减排工作的责任主体不仅在于政府和企业,更在于个人。个人碳账户的建立,使得消费主体的减碳行为亦有据可查、有迹可循。

  《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个人碳账户也包含了采集、核算、评价、应用4个环节,但与企业不同,由于个人生活足迹是无法实现实时追踪、全覆盖,因此,在数据采集上受到许多限制。

  “最早在2018年,个人碳账户的数据采集主要是基于银行端的交易数据,例如,线上办理业务因节省了在途交通、柜面办理需耗费的纸张等,与传统去银行网点办理业务相比就属于一种低碳节能的金融行为。”人民银行衢州市中心支行支付结算科科长曾海燕告诉《金融时报》记者,随着“双碳”目标上升为国家战略,经过近5年的发展,政府也一起加入推动个人碳账户体系建设,在金融数据的基础上将政务数据也纳入进来,目前,已形成线上服务(政务便民服务、银行保险线上服务等)、交通出行(新能源车、公交车、公共自行车等)、循环利用(垃圾回收、废旧物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利用等)、节水节能等四大领域。

  企业碳账户核算对不同领域、行业甚至产品均有不同的量化标准,那么对个人碳账户而言呢?2021年底,浙江省金融学会已批准发布《银行个人碳账户管理规范》省级团体标准,数据采集后,按照这一标准,便可对个人绿色行为减排量进行相应折算,得到个人碳积分。目前,衢州正将个人碳账户的计量核算标准向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申报立项。

  在评价环节,根据核算得出的碳积分,个人碳账户被分为“深绿、中绿、浅绿”三种等级。其中,碳减排量在衢州市排前10%的居民被划分为“深绿”,排名10%至40%的被划为“中绿”,其余的为“浅绿”。与企业评价模式不同,个人碳账户未出现黄色或红色类型。

  对此,曾海燕解释道,采集数据、核算个人碳积分并对减碳效果进行评价,最终都是为了引导社会公众主动使用个人碳账户。凡是衢州市市民,均可通过“浙里办”和“云闪付”APP查询个人名下的碳积分,并将个人碳积分兑换成消费红包或享受相应的信贷优惠。同时,个人碳账户积分还被纳入衢州地方政府信用评价计算体系“信安分”中。“通过正向激励措施而非约束,将有效引领居民树立绿色低碳生活理念。这种低碳消费行为也能传导至生产端,促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她进一步表示。

  《金融时报》记者一行在调研过程中认识的来自衢州市柯城区的詹先生,便是个人碳账户的“资深”用户。“我的碳账户等级已经是‘深绿’了,申请贷款应该能享受比较低的利率。”詹先生打开手机上的“云闪付”APP,点进“个人碳账户”的“碳贷款”模块,列表上显示出各家金融机构推出的不同产品名称、贷款额度、贷款期限、年息范围以及申请笔数。点击具体产品便可以进入详情页面。以中国银行衢州分行推出的“中行碳惠贷”为例,该产品只需个人碳账户积分在3000分以上,且在经办行当地连续缴存公积金满半年以上的居民即可申请。额度从1万元至30万元不等,贷款期限最长可以到12个月,利率在4.28%至6%之间。“只有在我们正式录入贷款意向信息并提交申请后,个人碳报告信息才会同步授权给相应金融机构。”詹先生告诉记者,在“碳保险”模块购买保险也是如此。

  目前,衢州市个人碳账户数量已达215万个,占常住人口数量的93%。自个人碳账户建立以来,累计减少个人碳排放5.15万吨,全市金融机构推出相应个人碳账户贷款产品27款,累计发放个人碳账户贷款4.74万笔,金额达99.93亿元。例如,建设银行衢州分行推出“碳账户积分应用贷”产品;农业银行衢州分行推出“个人减碳助业贷”;宁波银行衢州分行推出“个人绿色低碳贷”及其管理办法,该产品参照个人碳账户等级,最多给予七折的个贷类产品定价优惠。

  “2021年8月,我们率先发放了全国首笔个人碳账户优惠贷款‘点碳成金贷’,农户孙建忠用积累的10020分碳积分,成功置换到额度提升50%、利率下调30个基点的30万元信用贷款,3年同比减少利息支出2700元。”据吾顺波介绍,截至今年3月末,衢江农商银行累计发放个人碳账户贷款9228笔,金额共计20.22亿元,占全市个人碳账户贷款金额超两成。

  “绿色生活方式是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事关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魏文栋在《让绿色理念深入人心》一文中写道,“低碳选择已经在企业和公众中形成正反馈循环,健康、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正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方向。”

  回首来路,探索一条政企民多元共治的可持续“减污降碳”路径,撬动“两山”转化、共同富裕和“双碳”目标互促共进的“大场景”,绿色金融“衢州经验”已提供了一条能复制、可推广的创新路径。面向未来,转型金融方兴未艾,在不断完善的碳账户金融助力下,更多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美丽故事也定将被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

????图为《金融时报》记者一行在衢州柯城区“零废生活”体验馆实地走访。 人民银行衢州市中心支行 供图 徐燕飞 摄?
?

主办单位:山西省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运营单位: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金融发展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3-2021 山西省金融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许可: 晋ICP备19001058号 您是第15480040位访问本站的贵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