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山西省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欢迎您来到山西省金融服务平台!更多金融产品请关注“全国信易贷平台”
通知公告
 
让新市民成为“自己人”金融机构提升服务质效 精准服务新市民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3/5/29 点击:111 分享按钮

  在杭州创业的安徽人老朱是一位新市民。他在杭州从事花卉种植生意已有10多年,还未获得当地户籍。在金融服务上,老朱也面临着与其他新市民一样“缺少固定资产与抵押物”的困境。

  老朱种植了近百亩蝴蝶兰。疫情期间,一批蝴蝶兰花开得正好,却遇到了滞销。在走访中了解到此事的浙江泰隆商业银行(以下简称“泰隆银行”)工作人员主动提出,要帮助老朱这位新市民解决难题。详细了解情况后,泰隆银行不仅为老朱提供了约90万元的长期信贷支持,还教老朱“直播卖货”,帮助他实现了近百万元销售额,解决了老朱的大难题。

  “泰隆银行前前后后帮我解决了好多实际的问题,特别感谢他们!也确实很感动。”从融资到融智,银行的综合化金融服务让老朱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温暖。

  精准对接实际需求让新市民成为“自己人”

  没有固定资产,行业规模小,信息不对称,人生地不熟……这是许多在就业创业过程中的新市民获取金融服务时面临的共同难题。

  不仅在杭州,不只是泰隆银行,也不止于就业创业领域,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全国各地银行保险机构积极响应监管政策引导,从就业创业、生活消费到租房购房,再到子女教育、养老健康等各个方面,及时响应需求,主动对接,为新市民群体量身打造了各具特色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帮助新市民住进城市、融入城市、扎根城市。”自2022年,原中国银保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作出全面安排以来,新市民金融服务不断升级进阶,进一步提质增效,切实增强了新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在监管部门大力引导下,银行保险机构积极探索,创新产品和服务,强化对新市民创业就业的金融支持;加强住房金融服务,满足新市民安居需求;完善健康和养老金融服务,增强新市民基础民生领域保障;积极落实政策要求,加强新市民培训教育金融服务,并针对新市民特点,提升基础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

  目前各类政策不断落地,给新市民群体提供了更好的服务和更有保障的生活。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银行保险机构推出新市民专项信贷产品2244个,信贷余额1.35万亿元;专项保险产品1001个,保险保障与新市民群体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总体来看,金融服务新市民取得了明显成效。”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从量的方面看,对新市民金融服务供给量增加,新市民金融服务可得性增加;从质的方面看,新市民金融服务更具有针对性,金融服务体验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我甚至没有感觉到自己是新市民。”老朱说,“区政府和金融机构在各个方面都给了我很大支持和帮助,政策优惠都与本地企业主没有差别,从来没有把我当外人看。”正如老朱所感受到的,政府与金融机构协作联动,精准对接实际需求,解决实际困难,让金融服务切实落地见效,新市民真正感受到了“自己人”的关怀。

  融资融智新市民成金融机构业务“新蓝海”

  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层面,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在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看来,从国家层面看,支持新市民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是推动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也会为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从微观层面看,新市民群体是银行继续下沉业务,寻找增长新动能的重要目标人群,能够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新市民群体逐渐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重点服务对象。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李一帆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通知》发布以来,商业银行积极响应政策号召,推动布局新市民服务领域,根据新市民群体在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关键民生领域的金融需求,创新推出相关产品和服务,满足了新市民群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具体来看,各家金融机构聚焦各自业务特色与优势,构建了各具特色的新市民金融服务体系。例如,建设银行发挥住房租赁金融领域的品牌优势,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信贷支持,优化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流程,让新市民住得起、住得好。农业银行发挥深耕“三农”业务特色,推广“工薪宝”农民工工资监管代发平台、农民工专属“筑福卡”等产品,瞄准农民工群体提供金融服务。光大银行发挥财富管理优势,为新市民提供养老保障和普惠理财等服务。

  针对不同群体,金融服务各不相同。具体来看,对于创业新市民,多家银行除了提供额度较大的信贷支持,在手续费上面也做到了能免就免、能降就降。对于蓝领工人,光大信用卡上线专门针对蓝领新市民打造的特色消费场景。对于在校学生,兴业银行厦门分行走进大中专院校,为新到厦门求学的学生提供校园用卡优惠。

  保险机构金融服务也充满亮点,《通知》发布后,中国人寿聚焦新市民较为集中的建筑行业,开发了“建筑工程”系列13款保险产品,为近41万家企业提供了覆盖近1600万人次的建筑工程意外保险保障,保险金额超过4.6万亿元。太平洋保险为吸纳新市民较多的家政行业提供家政雇佣责任保险保障60亿元。京东安联保险也为京东40万快递员提供意外、新冠肺炎确诊及身故保障。

  “当前,新市民金融服务体系正在不断完善,融资、支付、养老保险、医疗教育等各个方面针对新市民的金融服务都在积极探索,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此,曾刚表示,在监管部门引导下,金融机构创新推出的产品不断丰富,服务规模不断拓展,服务客群数量持续增长,新市民的衣食住行、养老、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多种金融需求得到满足。

  针对新市民群体特征进一步深化服务

  在金融服务方面,新市民群体有明显的特征。一方面,由于群体庞大,金融服务需求种类多,差异化特点明显;另一方面,新市民群体普遍存在收入不稳定、缺少抵押物、征信信息健全程度相对较差等问题,将直接影响其从银行获取贷款的有效性和便利度。

  在李一帆看来,当前新市民获取金融服务的难点堵点在于,一是银行如何精准识别新市民群体,目前还缺乏更为明确的识别标准。二是由于新市民的工作流动性相对较强,在城镇居住时间较短,往往缺少传统意义上的有效抵押物,导致商业银行有时候难以有效识别新市民群体的信用等级和风险水平。

  面对这种情况,娄飞鹏认为,需要金融机构加强对新市民群体的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其金融服务特点及需求,进一步创新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同时也要在信用评估方面予以优化。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可以从完善新市民信用信息,强化各类信息整合等方面为金融机构服务新市民提供相应的支撑。

  “哪些人属于新市民的范畴,现在还没有一个特别明确的分类标准。”曾刚告诉记者,这是当前新市民获取金融服务最大的难点。界定不清晰,金融机构无法精准针对需求设计产品,就会导致金融产品的特色不明显,相关政策支持就不易落实到位。

  “这也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曾刚表示,分类标准要清晰,产品特色要明确,这样政策支持才能更加精准到位。他认为,标准的建立需要监管部门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各方共同发力,让新市民金融服务更具可持续,覆盖范围更广。

  金融服务如何才能真正落到实处,精准对接新市民群体的需求?李一帆认为,未来,银行需要围绕几个重点方向深耕探索,不断优化各类金融资源配置,更加精准对接新市民群体的金融需求。首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发挥银行自身传统优势和经营特色,紧密结合新市民群体的迫切需求,找准产品和服务的切入点,创设满足新市民实际需求的金融产品和一揽子服务。其次,优化网点布局,在新市民集中生活或工作区域的网点设立服务驿站或专柜,推动营销宣传,围绕新市民客群着力打造新型金融生态场景,增加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最后,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开展金融知识教育活动,通过引导新市民群体深入了解金融知识,培养其风险意识和信用意识。

  “通过上述举措,为新市民提供更加优质便利的金融产品及服务,最终目的在于不断提高新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李一帆表示。

  在新市民的成长过程中,还会迸发出更多的发展需求。金融机构需要和企业共同发展,在发展的关键阶段给予必要的支持,服务好新市民,为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提供助力。

主办单位:山西省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运营单位: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金融发展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3-2021 山西省金融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许可: 晋ICP备19001058号 您是第15421348位访问本站的贵宾